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叔本华哲学观点55句文案

2023-07-24 22:57:10 来源:精选叔本华哲学观点55句文案 点击:59

叔本华哲学观点

1、要么认识真理,但却无法以此取悦任何人;要么与其他人一道教授错误的东西,但却被赞誉和学生簇拥着。

2、每个人一生中的某种规划,可以部分地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得到说明;这一性格始终如一地把一个人拉回到同样的轨道上去。每个人都能直接且准确地认出与自己性格甚为吻合的东西;由于这一特性,每个人都会追求和抓住适合自己个人的东西,他甚至无法向自己解释清楚为何会这样做,他这样做既非受到外在的影响,也非自己的虚假观念和偏见所致。不过,只有当一个人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后,才会发现这条路始终如一地通往同一个方向。但是,与之外在环境所发挥的巨大力量和强烈影响相比,这种内在牵引力显得不值一提。

3、叔本华认为,如果你必须生活于他人之中,就必须允许每个人都拥有按其特性生存的权利,无论其结果是什么。你应当做出的全部努力是顺其自然地、恰如其分地利用其特性,而不希图其本性有何改变,或随意谴责它。这便是“待人宽容如待己。”这句格言的真实含义。无论如何,这是一项其难度和正确均成正比的任务,那些避免与同类过往甚密的人才是幸福的。(叔本华哲学观点)。

4、因此,一种看不见的操纵力量指引着我们,直至死亡这一真正的结局,亦即就这方面而言生命之目的;但这种视而不见的操纵力量也只呈现于真真假假的外象之中。在死亡的一刻,一切神秘力量就聚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它们决定着一个人的永恒命运。

5、瓦格纳还说:“那个老人一点都不知道他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一点都不知道我通过他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6、我在《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并因此说过我的哲学只是把康德的思维和思路进行到底。所以,如果费希特和谢林的那些同样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哲学观点,让人看见点点康德的基本思想的痕迹,那我们不必大惊小怪,虽然这些痕迹在出现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次序、连贯性和贯彻始终可言。因此,那些痕迹只是我的学说的前兆、幻影。关于这一点,大致上可以这样说,在每一个伟大真理被发现之前,有人对这个真理会有某种预感、某种猜想、某一如在雾中的含糊不清和如此大概,还有就是某种试图要把握此真意而又无法成功。恰恰就是时代的进步为此真理铺垫了道路。因此,零星分散的只言片语就成了这一真理的序曲。不过,只有透过其理据认识了这一真理,透彻思考了其结果,发展了其全部内容,统揽了其涵盖的范围,因此完全意识到这个真理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把这个真理清楚和连贯地阐述出来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这一真理的发现者。相比之下,在很久的过去或当代,有人会在某一时刻半意识地、几乎是梦中说话一样地说出了只言片语的真理。

7、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8、  第二条,其实从咱们日常的经验中也能得到深刻的体会,所以不再细表,指提及一下,这也是来源于”印度教的欲望观念“。

9、“你知道这一个夏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愉快是我所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我已经叫人把他的所有著作都凑齐,现在就正阅读这些著作(我还读康德的著作呢)。我看还没有哪个学生像我这样在一个夏天里,学到一门学科这么多的内容。

10、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改变看法,但目前我敢肯定:叔本华是无与伦比的。你说过叔本华就某些哲学问题写过一些东西,并且还写得不错。你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什么叫写出了一些东西?那可是反映了整整一个世界啊,那种清晰和美感令人难以置信。

11、我们一直在观察着人类的邪恶方面,邪恶的景象使我们心头充满着恐惧感。人生的悲哀和邪恶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将会领悟到天地万物的永恒公正。因而,我们将会认识到世界本身就是对它的最终审判,并且,我们开始意识到,为什么凡是有生命的东西必须付出生存的惩罚,从生到死,莫不如此。

12、叔本华的这本书的主旨是作为表象但最终作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将两者并列的。在本书中,叔本华试图解决康德哲学遗留下的难题。所以整部书都是为了阐述这一思想,他始终坚信自己已经解决了世界之谜。

13、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中依次探讨了这四个知识领域的层次问题;而第二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则说明在这些表象底下实际上就是意志在起作用,它们都是意志的客观化的结果。表象世界按照其不同层次等级而构成了从矿物、植物、动物到人的不同阶段,但它们都是意志的表象,只不过有的是盲目地表象出来,有的是自觉地表象出来。人则具有最清晰的意志表象,最有资格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因为他有自我意识,能够通过自己对意志的领会来理解万物,直到最盲目的无机的机械物体的运动,从中看出意志的作用,从而认出自己的本质。万物的表象与它们的意志都隔着遥远的距离,只有人的意志与他的身体表象显示出同一性,即他可以支配他的身体,身体是意志的客观化。人由此理解到其他事物(包括自己身体中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部分)其实也是意志的客观化,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不再被局限于自己个人来理解,而是被扩展为世界万物的统一本体。所以我们不能像机械论者那样把万物还原为最盲目最低级的无机规律,而必须倒过来,把最简单的无机物及其运动都归结到人在最高层次上所领会到的意志作用。所以对世界的认识和科学知识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只是“从意志自身产生的”一种“辅助工具”,“认识和身体的任何器官一样,也是维系个体存在和种族存在的工具之一”,它是“命定为意志服务的,是为了达成意志的目的的”。(3)所以这一篇的结论就是:“我们生活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按其全部本质说,彻头彻尾是意志,同时又彻头彻尾是表象”(4)但表象是相对的,是这个世界的假象,如同印度哲学所谓的“摩耶之幕”,而意志才是真正的自在之物。

14、哈特曼(EduardvonHartmann,1842-1906)从叔本华哲学出发去研究下意识哲学,并且接受了他的悲观主义思想,他的体系是叔本华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结合体。受叔本华思想具体影响的还有德国作曲家瓦格纳(RichardWagner)。瓦格纳的音乐诗剧创作(这种音乐也被他称为综合艺术)的思想基础就是叔本华的音乐哲学。他的音乐诗剧是世界音乐艺术中仅见的一株奇葩异草。在叔本华影响下诞生的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是尼采:尼采接受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思想,但拒绝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学说,发展出了自己独具风格的积极进取的意志主义哲学。另外一位20世纪统治法国思想界达数十年之久的人生哲学家柏格森(HenniBergson,1859-1941)也深受叔本华的影响。生命意志的思想在那儿以新的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也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启发。在叔本华的启发下,他看出了理性的人实际上是假象,意志的人才是真的人的本质。 

15、其次,叔本华虽然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但总的说来,正如俄国学者贝霍夫斯基所说:“叔本华多半不是同他们(指德国古典哲学著名代表)争论,不是对他们学说作有根据的批驳,而是满腔愤恨地指责和痛骂他们。不仅在现在,就是在叔本华生前,他的这种粗暴态度也为当时的人所不满。丹麦皇家科学院就为这一原因而拒绝给当年该院科学奖唯一的申报者、叔本华的著作《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授奖,批评在该书中“好几个近代哲学家被不得体地提到,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恼怒和不快”。

16、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17、  我仍旧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理解这个思想:

18、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即那些具有高尚品质和伟大天赋的人在世俗智慧和人事关系方面的知识显得奇缺和匮乏。在他们年轻时更是如此。因而,很容易被人欺骗或被引入歧途;相反,普通大众在立身处世方面,则更容易获得成功。

19、虽然叔本华被称作唯意志论哲学的始祖,但早期他的思想并没有太多的听众,即便他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问世后几乎无人问津。在那个年代,叔本华的思想有多不入流,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由于叔本华孤僻性格让他与社会格格不入,不与他人交流,不向任何人表示友好的一面。他一生唯一走入社会与大众沟通是在1822年。那一年他前往柏林担任编外讲师,他将课安排在黑格尔上课的时间,决定与黑格尔打擂台。要知道,当时的黑格尔在欧洲学界如日中天,是哲学界的领袖,听他课的学生堂堂爆满,而叔本华的课堂上空无一人,随后他辞职了。

20、从通常意义来说,人是什么比他有什么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因为个性随时随地伴随着人并且影响他,因此,人格,也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东西,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21、在叔本华看来,充足理由律的两种基本性质被混淆了,一是将它用于判断,即判断为真的理由,其次是将它用于对象的变化,即事物变化的原因,这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事实上,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一切表象都可以从四个层次上进行解释,从而将这四种意义比喻为“四重根”。

22、我们可以感觉到……叔本华所特有的坦白和自然,这些也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思想,并且是非常丰富的思想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叔本华不像那些偶尔失口说出了某些聪明的话语,自己都会感到吃惊的写作者。……叔本华的风格有点使我想起歌德,但叔本华的文体并不模仿任何德语作家。他知道如何以简朴表达深奥,不用华丽辞藻而给人以深刻印象,推理严格合乎逻辑而不显得文绉绉、书呆子气……

23、俄国文豪托尔斯泰(1828—1910)在1869年完成了《战争与和平》以后,就一头扎进了叔本华的哲学世界之中,并马上为之深深陶醉。在托翁写给他的一位好朋友费特的信里,托翁是这样说的:

24、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叔本华

25、  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甚至可以推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结果:如果说我们所能确认的世界存在的证据就是世界可以被感知,而“被感知”这个证据是我们的意识(或者更具象地说,大脑)告诉我们的,那么会不会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意识”虚构的,根本就不存在,一旦“意识”停止,世界会不会随之消失?

26、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沿途定会看见许多美景,只是其景色跟刚开始时有所不同,当我们去靠近它时,它又有变化,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今天将成为昨日,昨日已成为历史,每一刻都在变化,对我们的愿望而言,更是如此。我们时常能意外地找到那些别的比我们所要寻求的更好的东西;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往往不在我们着手寻找的那条途径上,因此,我们找不到期望的欢乐和喜悦,惟一给予我们的,只有经验、世故、知识。而这是一种真正的、永恒的幸福,不是短暂的,只在幻想之中才有的。

27、叔本华认为,每个人对别人的基本倾向,在品性上被定为要么是妒忌,要么是同情,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类的美德和恶德。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

28、一个人惟有当他独自一人时,他才是自己,假使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定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他孤独无依时,他才真正是自由的。一个人的独立性越强,越难成为与他人交往关系的牺牲品。对于独居,是欢迎、忍耐还是逃避,要依据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来决定,当独自一人时,可怜人体验到的全是不幸,而聪明人喜欢的却是独居的高尚伟大;简言之,每个人都将成为他自己。

29、  第三条,叔本华对其有两种解释。首先,他肯定”反正人最终都要死,所以生命终究是荒谬且无意义的“。其次,他又提出,”死亡“可能也是另一种出路。这后者提到的”死亡“并非是物自体的死亡,而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叔本华的原话是”情愿毁灭物欲,寂静、涅槃“。从其用词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叔本华深受东方哲学印度教的影响。更加具体地来说,叔本华追求的是对物自体的根本认识,逃离时空和因果律的桎梏,但一旦要这么做,就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也就是说”摒弃人作为人的意义“,转而追求苦难、追求毁灭。

30、叔本华的批判不仅是粗暴的,而且有些批判是“无中生有”,硬将原不是黑格尔的、甚至是他所反对的观点加到他头上。例如,叔本华批评黑格尔所以主张取消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是因为他虚构了理性有一种神秘的认识形而上学本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天生地存在于我们之中”,它是“一种‘超感觉的’能力,或者说一种‘理念’的能力”,是“对于绝对的直接的直觉”,并指出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来自耶可比。这是对黑格尔哲学的“诬陷”。黑格尔从未赞成过耶可比的直觉理论,而是一贯反对。黑格尔认为,一切认识都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纯粹的、无需中介的直接认识(即直觉)不可能获得真理。

31、  OK,在明白了“现象”和“物自体”的概念之后,我们来看看康德对此的想法。

32、  所以究竟什么是”生命意志“呢?其实简单地理解就是”性“。后来,这个思想被弗洛伊德继承和发展,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范性论“。

33、- “因为绝望到底就无所谓希望,也就消灭了痛苦的根源。绝对的悲观其实是绝对的达观。”——知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使自己的三观几乎崩塌,该如何重建?”高赞回答

34、比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我们看到绿色;然而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并没有“颜色”存在,而“颜色”的实质表现是“光谱”,而对光的进一步细分又涉及到“波粒二相性”。总之,颜色是我们的神经系统给我们的一种反馈,是高级视觉皮层产生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被康德归纳为“现象”;而真实存在的物体实质,被归纳为“物自体”。

35、  there are some valuable things as its target, the life worthwhile。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36、不管怎么样,人们都应该小心保护自己所赚的或所继承的财富。因为若拥有一笔财富,哪怕这笔钱只够你一个人花一辈子,便可免除那如慢性恶疾般紧附于人身上的贫穷,可以自几乎是人类必然命运的强迫劳役中解脱。只有这样,有命运相助,我们才能说某人是自由的,即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能每天对自己说:“这一天是我的!”

37、  如果”自由意志“根本就不存在,那么康德所推崇的”理性“也就根本站不住脚。叔本华进一步补刀解释:康德所说的”现代道德“无非是”人运用理性回答’我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而这个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因为”价值理性“压根就不存在,人只要开始判断对不对、好不好,就本源地开始从”生命意志“出发考虑(这也是为什么”功利主义“几乎战无不胜的原因)。那么,人就根本无权判断他人的善恶,在叔本华看来,人是全然”命定“的,是无法改变的。

38、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39、  康德认为,由于人能且仅能通过自身已有的感官感知真实世界,且此感知过程中的失真是必然的,因此我们是永远无法探知“物自体”的。这个想法被维特根斯坦进一步总结为“智慧的极限”,或者我们可以更简单地理解为“人类的硬件限制”。

40、  看完这一篇之后,大概你会得到一些答案。

41、嫉妒与怜悯也是相反的,嫉妒产生于一种与幸灾乐祸心理直接相反的原因。怜悯与幸灾乐祸的对立,从根本上讲,它们之间的对立完全依赖于诱发这种对立的机缘。至于嫉妒,它仅仅是刺激它产生的某种原因的直接结果。

42、经上天给予更多智慧的人是最快乐、幸福的,所以主观因素比客观条件对我们的关系更为密切。客观作用无论是哪种,对我们的作用都是间接的、次要的,而且必须经主观因素,才有着落。

43、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与普鲁士政府关系的分析是极其尖刻的,其中包括一些过激之词。为什么叔本华会作如此激烈的批评?也许与他一个时期受到政府的冷遇,妒忌黑格尔哲学得到恩宠有关,但不论怎样,他指出黑格尔哲学自觉地为普鲁士政府服务,因而受到后者的青睐,这一分析是基本符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黑格尔哲学时也经常谈到这一方面的情况。例如,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时就指出:“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黑格尔和歌德一样,“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庸人的气味”。

44、黑格尔哲学是一种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已成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并未能建立起符合理性主义原则的公正合理的社会,相反资本主义社会却充满各种矛盾和危机,在残酷的现实的面前,理性主义哲学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它在理论上的缺陷也愈益暴露,这种情况表明,原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已不能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继续存在下去了。资产阶级需要新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正是适应了这种历史的需要。因此,尽管这一批判存在着各种缺陷、错误,尽管叔本华所要建立的非理性主义的意志主义哲学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但叔本华在哲学理论方面所作的一切毕竟代表了未来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促进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化。叔本华在黑格尔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敢于最先向它提出挑战,这种藐视权威的理论勇气是值得赞扬的。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其意志主义哲学的创立,使他在1848年后在德国乃至欧洲的名声大振,确立了他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的地位。

45、“我是属于叔本华这样的读者:在读完叔本华书的第一页以后,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所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为止;他所说得每一个字词我都要听。……我很明白他所说的,就好像他的书是专门写给我看。……所以,我从没有读到他任何似是而非的东西,虽然有时候会有某些小小差错的地方。这是因为似是而非的东西只是一些并没有坚定、明确见解的说法,说出这些似是而非话语的作者,是因为本身并没有坚定、明确的观点,他们只是想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是想误导读者,又或者,最主要的是想故作姿态、显得很有思想。

46、弗洛伊德的这些主要观点,早已经作为叔本华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叔本华详尽、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例如,叔本华说,“意欲构成了人的真正内核……智力为意欲提供了动因,这些动因如何发挥作用,却只是在后来才为智力所了解……事实上,当意欲真正下定决心和在私下里做出决定时,智力是置身局外的。……我们通常都不知道自己渴望什么,或者害怕什么。我们可以积年抱着某种愿望,却又不肯向自己承认,甚至让这一愿望进入我们清晰的意识,因为我们的智力不会同意知道这些事情,否则,我们对自己的良好看法就会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

47、叔本华(AuthurSchopenhaur,1788—1860)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始祖。他出身于但泽(今属波兰)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后对哲学感兴趣,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听过费希特的课,1813年以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因家境富有,他不必为生计奔忙,一生潜心著述。只有1820年和1826年两度试图在柏林大学开课,均因找不到听众而失败。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几乎无人问津,直到三十多年后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哲学的价值,他的声望在他70岁时达到顶点,两年后他死于肺炎。

48、这也就是为什么叔本华常常说,“正如衣服遮蔽着我们的身体,谎言也遮蔽着我们的头脑。我们的言语、行为和我们的整个本性都是虚假和带欺骗性的,我们只能透过这层外纱勉强猜度我们的真实情感,正如只能透过衣服估计一个人的身体一样”。

49、莫泊桑的传记作者依诺图斯告诉我们,莫泊桑承认自己是叔本华的崇拜者。莫泊桑对形而上学说的好奇,由于读了叔本华的著作而大为增强。叔本华的哲学还成为了莫泊桑的现实、感性的故事、小说的潜流。

50、他们的爱总是自私自利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过去为赢得这种爱而常用的手段并不总是使我们引为自豪。

51、  ignorant is not free, because of his opposition is a strange world。无知者是不自由的,正因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52、尼采是宣扬个人的力量超人的意志,更显激情主义。

53、叔本华认为,康德混淆了直观和思维的概念,康德认为,我们的思维和直观都不能认识物自体,但叔本华认为,虽然理性思维是无法认识物自体的,但我们可以凭借直观认识物自体,或者说能感知到意志的存在。叔本华认为,包括人、动物、植物和大自然的活动都受意志的支配,甚至理性也只是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的本质就是意志活动,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象。所以康德的物自体和叔本华的意志其实是类似的,但是不同的是,叔本华认为,可以通过内在感官或者说直观来认识物自体,比如意志在人身上就表现为内在的欲望和冲动,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知到的。

54、我把它称为生存意欲(WillenzumLeben),因为这个名称表达了我们对事物最终所能认识到的东西。同样地,间接与直接的关系也再一次在道德学中出现。一神论者想要在人所做出的行为与人所受的苦之间取得平衡,我也是这样。但他们相信只有间接通过时间和审判者与复仇者,才能把上面两者扯平,而我认为在此是直接的,因为我已证明做出行为者和受苦者是同样的本质。基督教的道德成果直至那最极端的禁欲、苦行,在我的著作里是理性的,是建立在事物的整体关联上;但这些在基督教那里却是通过寓言来表达的。人们越来越不相信这些寓言,所以,人们必须转向我的哲学。泛神论者不可能有任何真心实意的道德学,因为对他们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神一样的,都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