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四书五经名句鉴赏辞典29句文案

2023-07-24 22:56:46 来源:精选四书五经名句鉴赏辞典29句文案 点击:59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辞典

1、五经是指什么,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统治着我国的文化,大到家国教育,小到生活中的一个名字,那么大家对于五经又是了解多少呢?本文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五经是指什么。五经是指什么“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3、博学治国的方法。《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四书五经作为阐述思想文化的经典书籍,那么四书五经适合谁读呢?四书五经是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甚至大人都能看的书。四书五经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在现代也有很多适用。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和交流,如《礼记》美丽语言的一部分。《易经》南宋以后儒学的根本书目,作为儒家学子的必读书籍,现代人时间读得多,思想文化的扩张,需要文化素养的培养。四书五经是什么书四书五经?什么样的房子思想四书五经适合什么样的人?

5、  译文: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6、译文: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7、  译文: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四书五经名句鉴赏辞典)。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0、世上的事情都有它的次序,明白他们的先后顺序,就可以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11、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12、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鱼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生命去取得大义。

13、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14、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15、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16、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17、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18、译文:道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19、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20、  译文:地的品格是坤,君子见坤卦就要消法大地的包容,厚德载物

21、大学之道是指大学或成就大人之学的途径和方法。语见〔礼记.大学〕的「经一章」(朱熹〔大学章句〕,又〔大学〕经朱子提出单为一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大学,有两种解释,一指古代的教育机构,是培养人材的最高学府(若取此义,则「大」可读作「泰」);一指大人之学,或成人之学,即成就理想的人格的学问。朱熹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即取第二种解释。王守仁亦取此义(见〔大学问〕)。这两种解释可以关联在一起。古代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理想的道德人格和治术人才,也就是培养治者。与小学所教的书数及日常规矩,有不同的层次。朱子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大学章句序〕)依此说可知小学教育有普遍性;大学教育除治者的子弟外,平民才智优秀的才能进入。关于大学之道的内容,〔大学〕的原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经一章〕)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朱子认为是大学的纲领。明德,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光明的心或德性,一是光明的德行。如解作光明的心或德性,则〔大学〕如同〔孟子〕,肯定人有善性。如解作光明的德行,则是从行为结果上说,那便不必涉及心性论的问题。(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郑玄云:「明明德,谓在明其至德也。」即可如此解。宋明儒则都认为明德是从心性说,明明德即是将人本有的但为私欲所障蔽的光明的德性彰明出来。朱子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亲民,朱子认为应作「新民」,因为下文所引汤之〔盘铭〕、〔康诰〕及〔诗经〕之语,都和「新」有关。而亲与新在古书上是常常通用的。据朱子,新民即使百姓革除旧习,日新其德。王阳明则主张仍作「亲民」解,亲民即亲爱百姓。他认为〔大学〕所说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便是亲民之义。阳明之说虽亦有据,但仍是朱子之解为顺。止于至善,是必须达到最理想的地步之意。〔大学〕下文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即在各种人伦关系中,都有其当行之道,这便是至善所在。朱子对止于至善的注释是:「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即从事大人之学的学者,必须以至善的达成为最终的目的,在对己的明明德及对人的新民上,都要有至乎其极的最合理的实践。王阳明认为朱子以「事理当然之极」解至善,有「理在心外」之意,而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并不在心之外。而止至善,是将心之本体充分实现出来的意思。(王守仁〔大学古本旁释〕)朱子认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者,是〔大学〕的三纲领。知止而后有定数句,是说若知道了至善之所在,而努力求实现,则心志便会有定向。心志有定向,便不会妄动而静。心不妄动,便能安稳。能安稳便能思虑周全。能思虑周全,则行为便会合于至善,而达到理想的境地。而这一系列的实践过程,是有本末始终的区分的,明明德是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如果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区分,而循序渐进,便近于大学之道了。又知本末先后,亦呈就后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目说,在前者为本、为始,而在后者为末、为终。如修身为齐家之本,故修身为本及始,而齐家为末及终。如欲齐家,须先修身,而修身亦必导致齐家之结果始终本末是相涵的。往后推,则齐家为治国之本,治国为平天下之本。

22、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23、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24、  译文:我已决心离开你,去那理想新乐土。

25、消逝的时间,就像流水,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26、  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27、  译文:举荐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遗漏;赏赐爵禄,不要忘记有功劳的人。

28、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