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论语名句及翻译感悟65句文案

2023-11-27 15:36:26 来源:精选论语名句及翻译感悟65句文案 点击:59

论语名句及翻译感悟

1、(释义)办理父母的丧事要谨慎地尽礼尽哀,对祖先要诚敬地追念致祭,(能做到这样)民间的风习,就会归于淳厚了。

2、(直译)用不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天空的浮云一样。(论语名句及翻译感悟)。

3、065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老师感悟)孔子出口成章。强调一个人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天长日久,自会了解,等你让人仰视之时,自会了解。但一个人应该时刻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如何和人好好相处。在自己了解别人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推销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

5、这难道不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吗?孔子积了一大德呢。也印证了孔子一直在努力实践着他的“兴灭国、继绝祀”的政治主张。人家颛臾一个小小的国家,日子过得好好的,你季氏非要把人家给灭了,这不是缺了一大德吗?这种缺德事季氏能干,你冉有和子路这样的人也能干吗?如果真干了,你猜孔子会怎样对待这两个学生呢?

6、(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7、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8、(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9、(老师感悟)这段文字是孔子和乐官在谈演奏的道理,可见音乐造诣很高。想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必然要下苦功夫,才能深谙其道。这让我们想到孔子子在齐国曾听闻《韶》乐,结果“三月不知肉味”,其对音乐的研究痴迷到了何种地步。没有这样的一心一意,任何人也不会随随便便成功。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11、(译文)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论语名句及翻译感悟)。

12、(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13、(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14、(直译)后生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的将来不如现在呢?

15、(老师感悟)此处文段通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拜见孔子之后,对孔子极其推崇,认为他是上天派来作为圣人号令天下的。可见,孔子在他的时代,已经被很多人认可,信服,推崇。 

16、②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却。

17、(老师感悟)这段文字讲述的“信”和“恭”的重要性,二者一个以“义”为标准,一个以“礼”为标准。这样的标准之下语言表达和行为表达,才是才是讲信用,才是显示恭敬。

18、(译文)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9、144  高中生寒假经典诵读课《论语》,背名句,学文言,师生写感悟

20、23子语(名词动用,告诉)鲁大(音tài)师(乐官名)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如也;从(音zòng放纵,展开)之,纯(美好、和谐)如也,皦(音jiǎo,音节分明)如也,绎(连续不断)如也,以成。”

21、(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22、(推荐背诵名句下划线,学文言红色字体,师生感悟蓝色字)

2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4、(意译)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25、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26、(赏析)典型的“明星”意识。一个人只要对大众有一定程度的贡献,还愁别人不认识你,还害怕没有知己?所以,没必要为了别人不知道自己而担心,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这样做了,即使身处陋室也是光芒万丈。

27、(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28、“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29、翻译: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

30、(赏析)这是孔子的话。孔子认为个人的朴实的内心与外在的表现(包括语言、行为、仪态),二者须配合适当。作为一个君子要使自己内在的良好的品质与外在的表现配合得当,既有内在的美德,而又能表现出文雅的风度,这才叫文质彬彬的君子。

31、(1)知之为知之(           )          

32、(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第②则:择友之道

33、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3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35、148高中生寒假经典诵读课《论语》,背名句,学文言,师生写感悟

36、(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37、066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38、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3分)

39、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40、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

41、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领导好别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样才能服众,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别人就不会服气了。

42、(赏析)这是曾子的有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话。曾子是儒家学派中强调内省、修养的有力倡导者,他自己也以此严格要求自己。他告诫人们:做人不要自欺,要天天反省自己,做事要谨慎。

43、君子有九件要反思的事:思考眼睛是否看明白,思考耳朵是否听懂,待人是否温和,举止是否恭敬,谈吐是否真心,处事是否谨慎,有疑问是否得到解答,发怒是否有严重后果,得到东西思考是否理所应得。

44、16子曰:“射不主(穿透)皮,为力不同科(等级),古之道也(判断句)。”

45、原来,桓魋在宋国就像公子朝在卫国的情形一样。如果学生还不太知道公子朝,我们就往前再走一步,说到卫灵公的宠姬南子,这个差点让孔子绯闻缠身的名女人,学生总该有点知道吧。公子朝与南子是情人关系,而南子是卫灵公的宠姬,公子朝又是卫灵公的男宠。桓魋与公子朝是一类人,那么,桓魋是个什么东西,与宋君是什么关系,也就清楚了。

46、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47、(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4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9、(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50、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1、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5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53、孔子告诉我们,我们观察一个人,不能光听他嘴里说什么,还要看他具体做什么,是不是言行一致。

54、有些老师认为,《论语》很难教,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语言的年代间隔太远,读起来很难找到语感。第孔子的议论基本上已经真理化,教起来不想流于说教太难。第教学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很丰富,而实际上做起来又太简单。教语言,它不如别的古文复杂;教文化又欠缺丰富而连贯的背景材料;教文学么,难得有几篇文学化的描写;教哲学,显然不像《老子》那么思辨;最终只能教伦理,而孔子的伦理理念要想引发当代学生的共鸣,几乎是不可能的。

55、 (15)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能够坚强不屈: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6、(推荐背诵名句下划线,学文言红色字体,师生感悟蓝色字)

57、我教过《论语》,不久前还自告奋勇上讲台,很理解老师们的痛苦。但我读《论语》又颇有兴味,这个兴味又全不在伦理的说教上。我在想,我能不能将我感觉有味的东西传递给别人?于是,我追问自己,我能否说清楚,我感兴趣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58、围绕“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回答即可。(2分)

5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0、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61、(译)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62、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

63、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64、(释义)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