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王守仁的名言及翻译68句文案

2023-09-25 15:10:52 来源:精选王守仁的名言及翻译68句文案 点击:59

王守仁的名言及翻译

1、种子树木,一定要将树木的根系培植好。修养自身的道德,就应当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2、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3、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

4、人生启迪:一切困苦,皆是磨砺。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乱心才能得以调伏。磨到最后,就是境界现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够做到厚德载物,便不会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与世间的事业。(王守仁的名言及翻译)。

5、除却以上三点基本的心学观点外,博文多识的阳明先生还有其他许多关于心学的观点等着我们前去挖掘和品读。王守仁的名言明代大儒,被后世尊称为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也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名言,其名言蕴含着深刻的涵义,令后世子弟深思。

6、传授弟子只是,不要去追求过多,而贵在能够精和熟。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王守仁

9、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10、博文多识的王守仁除去以上这两句名言,还流传下其他许许多多的名言警句,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挖掘。从其名言中,我们可窥王守仁的气度以及自身的抱负,醉心政治。王守仁是谁王守仁即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一生博闻多识,著作繁多,是有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其最有名的成就莫过于集陆王心学之大成于一身。

11、先生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12、人生启迪: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王守仁的名言及翻译)。

13、第二点,我们在谈阳明先生的时候,他的任何一个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智慧都是因缘生的,就好比说土壤的性质、气候这些条件决定了长什么树,有什么样的种子才能萌发。所以我们了解王阳明心学的时候,就要深入地看看阳明思想产生的时代是什么,根据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社会凸显的问题,就能够知道当时思想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思想家其实也是个医生,给社会做诊断的,也会开药方。一个思想家在历史上的位置,是由他看问题深刻不深刻,和给出的药方精准不精准所决定的。中国工商业包括航海的发达,包括资本主义萌芽,或者说商品经济的那种生产方式的发展,到了明朝的时候,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商品活跃了,或者说经济生活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以后,人心就开始有些浮动,叫“饱暖思淫欲”。那么在这个时候一个真正关心社会的人就得去思考,社会的人心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校正它?阳明的心学,它的指向非常清楚。阳明有一句话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好比说一个贼占山为王,你把他抓起来,这个还容易,但是把贼心去掉,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阳明先生下手的地方,就是心学。这是阳明思想产生背景之一。从南宋以后,朱熹的学说逐渐的成为整个官府认可的学说,以至于在整个明朝以后,科举考试就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指定教材。应该说垄断和控制了整个思想界。朱熹的学说有一个特点,强调格物,另外一个特点,朱熹有的时候他容易导致什么呢?学,理论的学习是一回事儿;行,怎么样去做又是一回事儿。就容易导致知和行是两件事,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在思想界和社会上产生一种不良的风气,嘴上夸夸其谈,而在现实中又不去落实它,这就会造成表和里是两张皮,内和外是两张皮,知和行是两张皮。实际上对我们整个的思想界和社会风气的改良,都有极大的一个影响。这些东西都是阳明先生所生活的时代问题,这都是需要去回应的。下面我就把阳明先生生活的经历给大家稍微说一下。阳明先生出生的时候,他的奶奶做梦,梦见有人从云端上下来,给他家送了个孩子,结果老人家醒了以后,正好阳明的母亲要生孩子了。于是他们就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叫王云。但是阳明出生以后出现了一个问题,5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如果阳明先生出生在今天,恐怕就会被某些医院诊断为自闭症。所以我读阳明先生这个成长经历的时候,我就特别感慨,特别感谢王阳明出生在五百年前,那个时候没有西方医学、现代医学给出的特别多的病症。阳明先生虽然5岁多还不会说话,家长有些着急,但是就认为说话晚而已,觉得慢慢的教,长大以后就好了,而没有给他安一个病。孩子的发育是有个性化特征的,每一个孩子开窍的早,开窍的晚,发育的早,发育的晚,话多的,话少的等等是有个性差异的。如果说拿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出来,只要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是有病,我们害了孩子了。一旦宣布了某个人有病,他就是没病也会变得有病。今天的医学发达,结果是造出了几千种、几百种病,使得很多小孩儿一旦发育的有一些个性色彩,往往给安上这一种病、那一种病,什么社交恐惧症,什么孤独症、自闭症、什么这个症那个症,实际上我们会对人家一生的成长打下阴影,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但是只要给他时间,父母有耐心去培养他、陪伴他,都能达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准。当然真有病的孩子我们去治疗,但是更多的是被误解的孩子,我们一定要深切的反思。

14、                                                -----郭继承

15、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王守仁《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7、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8、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颗纯粹真诚的心,拿玉石来做比喻,就是纯,无瑕疵。心无瑕疵,即心中无贼。能看透世事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无疑惑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地坦然者,心中自然无贼。

1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0、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21、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守仁

22、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①谦抑为上。

23、王阳明14岁时,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兵法,他认为儒生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懂兵法,虽然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当世的儒生仅仅是巧于章句,平时只关注科举及第和荣华富贵,做文章粉饰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无策。

24、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25、最后还是用他那句经典的、回荡千古的名言来作为结束语吧:

26、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7、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28、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9、王阳明:有一种高情商,叫“遇事不随意责人”

30、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1、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32、当时还以为自己和朋友没有做圣人的能力,现在想起来,朱熹的格物致知,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方法、认识的目的上说都搞错了。

33、这样的人生很难达到吗?其实不难,路就在你脚下,“justdoit!”、立即行动,那么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向这样的“完美人生”的途中。你向往什么就去做什么,你感觉自己不自信吗,那么你就相信自己,你感觉自己懦弱吗,那你就坚强些,你感觉自己是不是太贪了,那你就放弃一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感觉自己的表情肌非常僵硬吗,那你就放松放松、微笑一下,你感觉自己紧张吗,那你就从容一些,如此恶就在瞬间就转向了善,就是这么容易。为什么?这可能吗?这么容易吗?不为什么!就是可能!就是这么容易!因为“行善即为善”!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立即行动,立即去做你想成为那种人该做的事,那么你就成为了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就是这么简单,善恶、成败的转换就在你当前的选择、就在你当前的行动中!这也是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伟大哲学家、伟大军事学家、成为一代圣贤的秘诀!

3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5、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36、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

37、在记载他最重要的哲学思想的《传习录》中,王守仁叙述了自己早先格竹子之理这件事:“大家都说要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但能够身体力行的并不多,我年轻时候,曾经实实在在地做过。

38、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王守仁名言名句摘抄,希望喜欢!

39、谓之圣,只论精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40、《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出自: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41、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守仁

4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3、综上所述,黑格尔的”Wasvernü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waswirklichist,dasistvernünftig.“的中文翻译,将“vernünftig”译作“合理”的版本,不管是冯友兰的“凡存在者都是合理的”;或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梁志学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的译法,以及日常的很难考证源头的已经沦为街头口头禅的更加简单粗暴的“存在即合理”。因为“合理”多样的词义,无疑无法做到给读者传递准确信息的目的。甚至,这一译法暗示了不合理现象的合理性存在,使这一本应体现哲学的严肃、严谨的命题沦落成为人人都可以加以嘲笑批评的笑柄。这严重背离了黑格尔的写作本意。而即使是范扬、张企泰、贺麟将“vernünftig”译作“合乎理性”的版本:“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样的翻译也很难规避其歧义性带给读者的困惑。

44、心之本体,原本不动。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4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46、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47、今天的探讨正是他的这个谥号,子贡并没有看出他哪一点称得上“文”。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历史上得到过“文”谥号的都有哪些人,著名的有: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曾文正公,曾国藩;知行合立德、立言、立功三不巧的王文成公,明朝的王守仁,在春秋之前有大名鼎鼎的周文王,由此可见能得到“文”谥号的人都立下过不世功勋,而孔圉显然无名多了,不过孔子却不这么看。

48、人生启迪: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佛家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王阳明的花与我心同在,推而广之就是天地万物皆与我同在,一心之中,可存天地宇宙、生万千气象。一切,只看你心的大小、悟的浅深,良知的大境界,本来与外物无关;心,自是万物主宰。心兵不乱,万事从容。

4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50、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5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守仁

5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守仁

53、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强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54、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55、在王阳明看来,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体的,不分轻重,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至善。如果儒学忽视治人,而只重视修己,那它就会变得和佛教、老庄一样,重视出世、超脱和独善其身。如果儒学忽视修己,而只重视治人,那它又会变得和法家、纵横家一样,重视功利和权力。前者虽然纯真,但却忽视现实;后者虽然重视现实,却缺乏纯真。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远不仅仅停留在手段这个层面上。

56、 由于王学思想博大精深,本版《王阳明箴言录》在选取了有关修身养性等与每位读者息息相关的名言之外,也无法忽略王阳明在治学悟道方面的精妙见解。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每句名言都配有力求精确的译文,在需要的地方附有注释。力争使每位读者读得懂,用得上。

57、浮躁的年代,王阳明的三句话就会让你的心静下来~

58、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守仁

59、从以上结果可知,“存在即合理”并未出现于中译本的标准出版物中,推测应该属于日常中对类似冯友兰所述“凡存在者都是合理的”的简化应用。

60、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61、因此,不管是将“vernünftig”译作“合理”或是“合乎理性”,都无法规避该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意把读者的思维引向了非理性思维模式,译成“合理”的版本最甚。毫不客气地说,正是这样的译法,成功将神启一般的哲语拉低至如胡言乱语而备受争议,不知其始作俑者可有自疚?

62、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守仁《读易》

63、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64、 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王阳明《与辰中诸生》

65、王守仁通过对格竹子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认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

66、王守仁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

67、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