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人性是善还是恶59句文案

2023-09-23 14:12:03 来源:精选人性是善还是恶59句文案 点击:59

人性是善还是恶

1、李顾问:陈老师,请教您个问题,人性是善还是恶?

2、居家忌奢,而尤忌太俭;治家忌宽,而尤忌太严。(化用于《格言连璧》。)教育子女,当宽严互存:太宽,则心性乱;太严,则真性失。环境愈是杂乱,愈要注重渐正其心,渐任其行;生活愈是优渥,愈要注重贫养其身,富养其心。(人性是善还是恶)。

3、  注十:佛祖统纪卷三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三六页)司马君实注扬雄之性善恶混,亦谓孟荀各得性之一面。

4、怎样界定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善、恶是天生的吗?善、恶的原因是什么?

5、  烦恼心所又分成所谓的根本烦恼,跟所谓的随烦恼。也就是说烦恼有很多的重要的根本的烦恼,譬如说有六个根本烦恼,所谓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个法在成佛的时候要完全把它灭尽。譬如贪灭尽了,因为它成为无贪的善心;瞋、痴一样最后转变成无贪、无瞋、无痴的善心;所谓的傲慢,佛陀也没有存在,因为已经对自我存在的这种傲慢已经灭除了,已经获得实证无我的境界;对于一切的疑惑也因为有了智慧作为抉择,所以全部灭除;对于恶见、错误的见解,也因为充满了智慧,所以说也把它灭除了;所以这个六根本烦恼,对于佛成佛的时候也完全灭除了。还有所谓的随烦恼就有二十个,二十个又有分所谓的小随烦恼、中随烦恼,还有大随烦恼;这个随烦恼的名相非常多,有二十个,列举一两个。譬如说无惭、无愧、忿、恨、恼、覆、诳、谄等等,还有懈怠,这些都属于随烦恼里面;这些随烦恼是因为有了根本烦恼作为主体,所以它们就跟随著这个随烦恼去增长;可是成佛的时候这些全部都要灭除。所以在成佛的时候就有八识心王跟遍行心所法,还有别境心所法,乃至十一个善心所,同时统统具足圆满;可是所谓的根本烦恼、随烦恼全部灭除,所以成佛的时候就充满了智慧跟善心。

6、现代社会中便有了法律界定,划出恶。也可以说,制度能塑造人,降落伞的合格率如何达到100%的故事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

7、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往好的方向发展,有些人走上了不归之路?为什么有的孩子成为了万众瞩目“别人家的孩子”,有些孩子成为了小混混?

8、我们还会念,会记住这个境界。这个念是一种记忆,可是记忆它只是一种提起,让我们觉知心了知的部分。

9、连抠脚大叔们推荐电影都要加上“深挖人性”的吆喝,好像只要加上人性这两个字就立马把逼格拉到了大气层,不过要是照他们这么挖,人性就算深藏在海底两万里,现在估计也已经被挖的秃噜瓢了。

10、http://blog.sina.com.cn/jpchen01

11、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更多更多的学习,增长智慧,了解八颗心及心所法的运作,让自己在解决了吃喝拉撒问题之后,能多作善,不作恶。甚至在每个吃喝拉撒正在进行的时候,为善,不为恶。

12、或者对于不照顾有病的亲人可能会带来自身不善果报的因果观持有怀疑,

13、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14、《孟子》中记载告子的言论,他说:“人性就好比是水势急速的水流,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所以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没有流向东西方之分。”

15、所以如果我们来看心的结构,八识心王他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下,还要有五个遍行心所法,来跟这八个心一起运作。

16、所以,心性未定,要守好门窗,入善拒恶,以自澄静;心性稍坚,又当逐渐纳小恶而拒大恶;若外恶不足以乱于内,便可混迹风尘,于动中取静,在苦中作乐。

17、世界在变,人是也会变的,只是每个人获得的势能不同,最后变化大小也不一样。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平庸无奇,那么他的变化也很小,或许会一如既往的善良;如果一个人变化很大、人生起起伏伏,那么他的变化就会特别大,或许他已经变得让亲戚朋友都认不出来了。

18、有哪一些善心所呢?善心所就有所谓的十一个善心:

19、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凡夫的“操作系统”——(心所)中,记别为“善”的只有十一种,记别为“不善”的却有足足二十六种。

20、  比如:一个人没有受好的教育,就会造恶;没有受到适当的教导,再加上遇见过去的恶缘,不明原因的就想去伤害与欺骗对方。

21、比如说,如果一个母亲生了双胞胎,当其中一个孩子要吃奶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又哭、又闹,把奶抢过来自己吃,可见人性是恶的。还比如,一个小孩从小就顽皮捣蛋,很不听话,如果不严加管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长大了就会成为大祸害。

22、  五遍行跟五别境,就是我们的心它运作的一个基础;所有的后面的善心所,或是烦恼心所,都在这十个法的运作的基础之下才能够运作的。所以除了八识心王之外,还要有五遍行心所法,另外还有别境心所法;别境主要是意识所相应的,当然其他心还有不同的相应的方式。

23、所以荀子说人“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这正是因为在我们的操作系统中,不善心所是主导力量。

24、其实,我们在讨论人性的善与恶的时候,不妨想想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水德”。“水德”是变化多端的,它只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顺道而为。

25、现在我们弄清楚了,荀子在其《性恶篇》里开宗明义反对性善,但我们仔细看看会发现,荀子的论据是,人天生就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喜欢金钱、美女、地位、权力,而且欲望是无限的,因此就会相互争夺最后大乱,因此人性本恶。在后文中,荀子也根据这个说法提供了许多论据,但他并没有反对孟子提出的核心论据,没有否定人天生就有的那些向善的可能。虽然荀子说礼义都是圣人的教化,可是,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完全说服我,因为我们毕竟能够在设想出孟子所说的情境时,感到一些心灵深处的触动。至少,你绝不能告诉我,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别人教育和强迫的结果。

26、  断除修恶,增加修善,以显现本具的「性善」,这就是大乘的修行。

27、  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

28、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

29、心恶学说:因为我们生出来之后,就会跟人家抢东西,认为有些东西是自己拥有的,看到别人东西就想要拥有,所以人性是恶的。

30、我们去理解它是什么东西,我们就胜解了,胜解那个境界了;

31、因为我们的了知需要精细,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去作欲、胜解、念、定、慧这样的专注的了别,我们没有办法去作种种的分析跟判断。

32、这看似一念之间的选择,却是长时间学习、教育、积累和选择的结果。

33、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完整的八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佛,所以我们的心性就是如此。

34、对于恶见、错误的见解,也因为充满了智慧,所以说也把它灭除了;

35、譬如说我们可能听到一个声响,就想要转头,那就是一种欲;

36、荀子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顺从人的本性,顺从人的情欲,必然会导致僭越等扰乱伦理纲常的事情发生,从而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人是要被教育,被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这样才能称之为“文明人”。

37、  除了五遍行心所法,是八个识统统都有之外;还有另外五个法,是别境心所法,就是欲、胜解、念、定、慧,就是我们会起一种“想要作什么”这种的欲求,这个欲求不是强烈的贪爱,只是我想要作个什么;“想要作个什么”这样的欲,然后去胜解,去了解一个境界。譬如说我们可能听到一个声响,就想要转头,那就是一种欲;想要去了解的这种别境心,我们去理解它是什么东西,我们就胜解了,胜解那个境界了;我们还会念,会记住这个境界。这个念是一种记忆,可是记忆只是一种提起,让我们觉知心了知的部分,可是它如何存放呢?它存放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属于第七识、还有第八识的事情。所谓定,我们可以安住在一个境界里面,不去移动它,那是一种定;慧,就是对于境界我们能够抉择、能够简别它。

38、像这一些都属于善的心所,而在成佛的时候他是完全满足,而且完全具足。

39、众生有种种的烦恼,来染着这个心;第八识心就称为自性清净心,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其实祂是一个记忆的储存处;祂的本性是清净的,祂就像个容器,因为可以容纳所有的记忆,从无始劫以来祂都容纳进去,祂绝对不会有空间不足的问题,祂可以从现在到未来无量世,乃至成佛之后无量无边的时劫,祂都可以储存所有的记忆;所以祂的体性是清净的,就像一个容器一样。

40、有人说性本善、有人说性本恶,那到底人性是善还是恶。

41、而这种种的表现,背后可能存在对于与人相处之道、如何对待病人等等事理,有邪见(没有正确的认知),总而言之,这样的根本烦恼,装进了他清净无染的如来藏容器里面,同时也装进了他女友清净无染的如来藏里面,

42、为什么水一会善,一会恶?为什么水一会是利于万物,一会又伤害万物?就是因为外部的环境发生的变化,它自己也顺势而为罢了。正可谓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性善起来的时候会很善,但是恶起来的时候又会很恶。

43、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

44、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小人,他们自私、嫉妒、贪婪、虚伪。因此我们说这种人是“本性难移”,说他们是“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坏掉了”。由此可见,很多人认可“人性本恶”的观点。如果我们经历了各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会更加坚信“知人知面不知心”,认为人性是恶的。

45、每个人的本性中皆有这两面性,因为它们本就浑然一体,只是我们进行了人为区分而已。

46、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有些人无恶不作,吃人不吐骨头,只能用罪大恶极来形容。比如水浒传中孙二娘,开黑店,卖人肉包子;黑旋风李鬼,杀人不眨眼,再比如日本鬼子的南京大屠杀。也还有伪善人,比恶人更恶。

47、比如说,如果一个母亲生了双胞胎,当其中一个孩子要吃奶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又哭、又闹,把奶抢过来自己吃,可见人性是恶的。还比如,一个小孩从小就顽皮捣蛋,很不听话,如果不严加管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长大了就会成为大祸害。

48、  我们回到主题,每个人八识心王、遍行心所跟五别境统统都有,可是我们大家最容易观察到的,还是所谓的这些善心,跟这些烦恼心,所谓恶心。那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有能力来发起善心,跟发起恶心的,可是我们对于善心跟恶心的抉择力是不足,而经常应该要想生起善心,生不起;不想生起恶心而偏偏生起。我们的修行就是要能够认识到这些事情,然后能够对于我们的觉知心,这种善心、恶心的虚妄性能够了知,而能够说这些恶心它的体性不坚固,因为它是可灭的;善心虽然也可灭,可是我们偏偏不让它灭,就要能够坚持;这样的智慧跟抉择,那我们将来就可以成佛。所以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我们能够具足所有的善、恶心所,而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第八识,都有完整的八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佛,所以我们的心性就是如此。

49、孟子还强调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他看来,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内心,就看君主们如何引导,所以孟子鼓励诸侯们施行“仁政”。

50、在这一点上,还是佛教唯识宗的说法比较圆融和严密。

51、李顾问:我也倾向有善有恶,孟子和荀子两种观点是对立的;而西方观点是偏恶的,比如基督教认知的〝原罪〞的观点!

52、感受境界,感受境界不一定了知境界,譬如说我们睡觉,我们躺在床上,身体压到了,有一种压的领受在,可是我们不去注意它,那是一种受,

53、  佛法会说:「人性本质纯善」,但缺乏修善来加以显现。

54、  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

55、那我们就有“思”,所以我们决定说:“我应该移动一下,我应该变换一下姿势。”

56、还要有别境来跟我们的意识心,跟这第六识来作运作,来让我们了知种种的境界;

57、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我们和公都子一样,根本就理解错了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的意思啊!孟子不是说人一定是善的,而是说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可能,因为每个人天生就会有耻辱感、有是非心,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子女,而这些就是人之所以能够为善的根本所在!所以,孟子说的善,是说每个人都能够向善,并且都有向善的可能和根源,而不是说人生来就是善良的,更不是说这个人不会变坏,不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人。

58、搞好物质生活的同时,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之花还是应该要一点点的,无论物质多么雄厚,人还是有点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