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4句文案

2023-09-16 17:59:09 来源:精选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4句文案 点击:59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2、老子说: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4、《道家思想》自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道作为自然和谐和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道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

5、武术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是以健身和养生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太极拳是武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活动肢体、用意、运气传统导引术的优点,更有势势相承,节节贯穿,绵绵不断的特点。中国武术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极其复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交融其他形式的文化也是在所难免的。

6、    另外,道教的一些古代黑科技风水命理学,也不同程度缓解帮助当代人的人居环境与生存发展的需要,帮助满足人们是与预测命运调理风水的心理需求。道教文化给予当代人身理和心理健康的帮助是十分明显的事实。

7、《黄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又说:“恬倏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

8、,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所以,《道家思想》是从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10、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今上尊贵轻物而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11、道家人生观的核心是德,因为德是道的显化和体现,无德不足以言道。

12、首先,道家面对人生生死的态度是非常坦然的,认为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自然的面对生死,才是生命应有的态度。道家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的过程,人不应该去违背这种自然,但这样并不是道家不爱惜生命,或是把生命看做可有可无,从整体上看,道家是有强烈的生命价值,认为只有热爱自己的生命,才能积德进道。 《列子·杨朱》有杨朱言:“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认为如果人人都贵身爱生,不以天下之利交换自身的生命,那天下就大治了,个人的安危也可保存,被认为是道家轻物重生的典型。《庄子·让王》也说:“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尊重爱护自己的生命,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必然是齐贵贱、不伤身的人。《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道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主张人们摒弃外在物质的欲念,健全自己的体魄,归于自然的本身。所以轻物重生,就是道家告诉人们了解自然与自身的和谐,不要一味去追求身外之物,没有强烈的欲望也就不会被其所伤害,因此而达到各自相安的目的。

13、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道家创立于春秋后期,创始人为老子(生卒年月不详)。由于对“道”的理解不同,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形成老庄学和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前者的思想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后者的思想以《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原》《称》《十六经》四篇,以及《淮南子》为代表。

14、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5、对于腐败的封建帝王和达官贵族,老子做了深刻的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爲盜誇。”(《德道经》第十六章)

16、庄子指出人生痛苦的目的,是启示人们看破生死,明白人生祸福的来由,能够趋吉避凶。他指出的正确途径是乐天知命,去除贪欲和种种罪恶。他主张顺从自然,顺从人的本性而生活,反对套在人人生上的种种枷锁。

17、在道与万物的关系上,庄子指出,道既是万物生成的本源,它无所不在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但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知北游》中有一段对话:

18、第五十四章说:“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19、庄子将老子的“无”发展到极至,也将老子的“无为”发展到极至。这个极至就是“至人”与“逍遥”。庄子著《逍遥游》。所谓“逍遥”,指一种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真正的逍遥是无待,是任其自然。所谓无待,就是无条件限制,无条件约束。他例举小鸠、大鹏以至列子御风而行,都是各有所待,都是有条件的,所以都不是绝对的逍遥。他说:“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认为无为自然,有为徒劳;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可能改变自然。又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帝王》)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到达这一境界,才是绝对的无待、无累,才是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二者都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极端发展。

20、《道家思想》中的“道”与《易经》中的“太极”的概念很近。《易经》寓含有宇宙的起源、自然界的演变。《易经》中最根本是讲阴阳之哲理,易字是由上日下

2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道”的:“道,所行道也。从辵从自。一达谓之道。”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获得以下几个信息。第“道”是人行走的道路。这从“道”字的左右两个偏旁即可明白。“辵”(音chuo,绰)或“辶”表示的是忽走忽停的行走。“自”或“首”表示的是人头。所以清人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中才说:“道者人所行”。由此可见,“道”表征的是从头开始行进的“过程”。第“道”是指一条道路,而不是多条道路。所以这里必须结合解释另外两个词语才能很好理解为什么说“一达谓之道”。一个是“衢”字,一个是“馗”字。古人云“四达谓之衢”“九达谓之馗”。也就是说,有四条道路可以达到的叫着“衢”,而有九条道路可以达到的叫着“馗”。与此相联,为我们熟知的“四通八达”一语是指八面相通的道路。由此可见,“道”表征的是一个“唯一”。第“道”是“达”的,而所谓“达”即有“通达”“畅达”之义也。由此可见,“道”表征的是一个“方法”。第“一达”之“道”表示的乃是一种唯一正确之道也。由此可见,“道”表征的是一个“规律”。

22、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道家在其政治治国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庄也从未离开政治离开社会去孤立的谈自身的思想与观点。老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庄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至德之世”的乌托邦。显然,他们并不像其他诸家明显的用世方式,而是采用的“无为而治”的方法,和道家哲学的核心“自然无为”相同,认为统治者也是要采取自然方法治理国家,如《老子》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在《天地》中也说:“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等。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去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也不做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事,对顺应自然而又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还是要积极的参与。 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是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关系。老子和庄子分别生活在春秋和战国时代,看了太多当时的“有为”政治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弊端,统治者一味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另一方面又滥用私权满足自身的私欲。所以他们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给与当时的有为政治猛烈的抨击和鞭挞。老子在治国方面有一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就是统治者既不能用礼法等来约束人民,也不必事无巨细,从而陷入事务主义的歧途中,使国家越治越乱,最理想化的莫过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虽然不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是庄子的“至德之世”都有一定的幻想意义,但确实都是针对当时的繁重压迫的现实而产生的,也反映出当时的劳动人民渴望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这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也从另一面“彰显和憧憬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对立的素朴而平等的社会。”④ 道家的养生观 现在随着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保养,而“养生”也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老子之前的道家人物对养生的探索大多停留在养生术方面,从老子开始,道家系统的思考“养生”,将人置于社会、自然、宇宙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老子》首先提出“摄身”的概念,《庄子》则专列《养生主》一篇谈养生之道。

23、那么,上述所确立的道性,其思想文化的意义在哪里呢?

24、《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25、道家学木思想的形成,把它简单地归纳分类,约有四个来源所组成:(1)黄(黄帝轩辕)、老子学术;(2)老、庄思想;(3)隐士思想;(4)方士学术。

26、学习国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都离不开对构成这一学术和文化主体的道家思想的探讨。我们这里不想争论或者说确认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排在哪一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究竟以儒道佛三家哪一家为主干等问题。因为大家知道,道家曾在唐代一段时间里排在儒家和佛家之前而居三教之首,现代有的学者是将道家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当我们超越了这些争论以后,而是客观呈现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所起作用以及专注到对道家思想本身的定性和研究上,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问题自然能够得到最真实的体现。

27、道家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认为人要遵从本心和本性,内心应该保持清净。不应该被外物所拖累,也不会受外界的影响。总之就是一切顺其自然,保持本心。在庄子的《逍遥游》里就可以看出老庄的道家思想,里面的鲲不需要凭借什么就可以水击三千里,而里面的鹏也可以扶摇直上。可以看出庄子认为精神世界才是最重要的,人终究要摆脱物质的限制,不依靠外物。老庄学说的代表着主要有《老子》、《庄子》等,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和陶渊明等。

28、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盘古为远祖、伏羲(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29、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忠孝节义,忠君,孝悌,君仁,民顺,天下大平。

30、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先秦各家内,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不例外。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艺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种,933篇,们大多作于先秦时期。

31、道家学说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现分宇宙论、人生观、社会理想和养生学等几个方面谈谈。

32、  道家思想中有两个核心内容,其一是“道”的概念;其二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3、宇宙论是道家学说的基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观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的。

34、黄老之学主张一切自然,万物都要以自然为本。物我之间都要有自然,共同自在逍遥。同时主张休养生息,恢复精力,一切从简,这种学派思想特别适合经历战乱后的国家。

35、老子《道德经》第11章集中讨论了这一意义上的“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凑聚在一个轮毂的间隙处,于是就有了车子拉物的功用;用泥土制成的陶器,是因为有了陶器的空腔处,于是就有了器皿的盛物的功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子,是因为有了门窗的空间处,于是就有了房子居住的功用。所以,实体的存在是价值的凭借,而实际价值都是因为那空着的地方在起作用。也就是说,车子、器皿、房子这些“有”的价值和功用的体现和发挥正是因为有了空间意义的“无”的存在才成为可能。

36、道家养生学的最高目标是超凡入圣,成就真人,实现长生久视。

37、    道教的原始科学主义可以与当代科学相接通,从而建构新的科学殿堂。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当代自然科学家在道教中发现了与最新科学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并运用这些方式来解释当代科学所面临的新问题。在当代科技的理论危机中,一些着名科学家都借用“道”的理念重新建构科学理论模式。

38、气,是中国哲学范畴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而生”。道家认定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是“气”。另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另外,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气”不仅具有物质性,而且还具有阴阳两个对立统一的属性。阴阳二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综上所述,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气具有阴阳两个属性,气永处于不停止的运动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39、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40、⊙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的道友们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41、黄老学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齐宣王时(前320~前302)黄老学已盛行于世。这就是著名的稷下学派。黄老学的最盛时期在西汉初年,是“文景之治”,汉初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主要哲学依据。黄老学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气一元论继承和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把“道”看成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稷下学派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精也者,气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心术上》)把“精”视为一种精微的气,即精气,认为天下万物及其变化都是这种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并认为“人皆用之,莫见其形”“道之行也,鲧不得已”(《管子·心术下》),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淮南子提出道含阴阳,视道为阴阳二气的统一物,认为道主宰天地万物,实际上是阴阳二气主宰天地万物。但是,也有黄老学者仍然把道看作虚无的实体。

42、“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还。”(《德道经》第三十章)

43、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44、老子是将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视为是“道”。本原是要解决宇宙万物的起始问题,本体是要解决宇宙万物,当然包括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根据问题。而本原和本体这两个问题又是所有被称为真正哲学家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应该这么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老子最先涉及到了这一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适先生才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45、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46、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杨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方儒学所汲收,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老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则更是佛玄结合的产物。

47、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读懂老子的《道德经》一定要说清楚“道”“无”“自然”“无为”等范畴。“道”有多义。“无”虽亦有多义,但主要是哲学义。哲学概念框架下的“无”,不但不是“没有”“不存在”的意思,而是表示的是“有”“多”的意思,从而体现着“无”的无限性和无规定性。“无”是道的存在方式。道是无,道是道是体;德是有,德是多,德是用。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又可称做《无有经》《一多经》《体用经》。而这一有着特殊义旨的“道德”又通过“自然”“无为”范畴得到强化。当然,只有在多个层面上去理解“自然”和“无为”,才能揭示出它们的丰富内涵及其意义。

48、由班固编撰的《汉书·艺文志》这样记述道家的:“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执要,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意思是说,道家这个学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始终关注和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往今来的道理。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便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提倡坚守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并认为此乃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道家的这些主张是符合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此乃道家思想所显示的优长。由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撰写的《论六家要旨》这样记述道家:“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意思是说,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则幽深微妙,难以明白通晓。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物情的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要。从以上两部经典对道家介绍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道家的主要思想及其核心价值观。道家主张虚静无为,谦让卑弱,崇尚无形变化之道,强调依时顺势,应物因世。一句话,以虚无为体,以因循为用。由此可见,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体现在无为、谦虚,卑弱。

49、⒈自然无为 道家的人生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就实质来讲,人生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示人与物即自然的统一与联系来彰显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然”这一概念首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事物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如十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去寻找道了,总之,“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②老子的“自然”开创了道家乃至后世思想家思索天人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维护“自然”,崇尚无为,反对人为,顺应自然而为便是无为。

50、在西方,道家与道教被统称为Taois,以Religious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Taoism(道家)将他们区分开来。西方者普遍认为道教是纯哲学的道家思想落腐败的产物,而道教支持者认为道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补之处。

51、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老子哲学,就其思想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不但超过儒家,而且影响先秦诸子各家各派。

52、关于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哲学有三种不同的观点:退化论,循环论,进化论。老子推崇太古的原始社会,认为人类文明是人类失去素朴本性的原由,提倡绝圣弃智,反朴归真,退回到结绳记事的年代。战国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朝代是按照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相生相克的原则,周而复始,不断更替。先秦法家一般都承认历史发展,主张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实行不同的治国方策。董仲舒提出“公羊三世说”,把《春秋》所记鲁国十二公的历史由近及远分成“有见,有闻,有传闻”三个阶段。东汉何休发展了这一观点,称“传闻之世”为“衰乱世”,“有闻之世”为“升平世”,“有见之世”为“太平世”,认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这样由乱到治,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由落后到进步,一步步循序渐进,向前发展。公羊三世说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直到清末维新运动,仍然以其为基本理论依据。

53、佛教传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54、老子以“大”来表征“无”(道)是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存在。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所谓的“大”,即是“无”也,即是“无限”也。由此可见,此“无”是对“道”作为“无限性”“无规定性”“无限定性”的一种指代。正因为如此,此“无”绝对不能被理解成“没有”和“不存在”。而实际的意思恰恰表示的是一种“存在”,且是更“大”,更“多”的“存在”。在此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老子的这一“无”,不但不是“没有”和“不存在”了,相反的是“大大的有”“多多的有”“丰富的有”。

55、(3)道是构成一切的存在。所谓道是构成一切的存在是说“道”是一切万物所以然者的原因,即是一切万物成为那个样子的根据。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39章),意思是说,天地神谷万物以及侯王各自所具备的特性都是由“道”赋予。关于老子对构成之道的描述,与“道”的本义之“唯一”性倒是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56、在《德充符》中,庄子还举孔子为例,赞扬他的品德:“鲁有兀(月)者王骀(台),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57、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在秦、汉以后,往往以黄、老并称,或老、庄具列,作为道家的宗祖。所谓黄,便是指黄帝;老,当然就是老子,但无论是黄、老并称,或老、庄具列,我们普遍地都知道老子的确算是道家宗祖,如果拉上黄帝作为道家的宗祖,在一般的习惯上,便有信与不信的了。凡是笃信道家的,自然毫无疑义,如果不信道家的,便訾议百出,笑他是不经之谈。其实,笃信道教的,却也未必承认黄帝为道教的创始者呢!究竟黄帝算不算道家的宗祖?而且他取得道家宗祖的资历,又有何根据呢?一般引证古书,号称为黄帝的著述,如医药书籍的黄帝《内经》,以及道家流传用于兵法或谋略学的黄帝《阴符经》等,历来学者,几乎都公认是后世的伪书。除了在历史上,承认黄帝是我们上古民族创建国家,比较有史料可稽的祖先以外,几乎无法证实他有可靠的学术思想流传下来。那么,说黄帝便是道家的宗祖,又有什么理由可以相信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对于文化历史的观念,向来易于忽略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上古的学者,对于我们远古历史与文化的追导,要想上溯黄帝以前,除了传说的资料,值得存疑考据以外,实在缺乏文献上比较可靠的证据,为了学术上的谨慎忠实,所以便断定以黄帝为始祖。因此,凡是讲到中国文化历史的渊源,便也都从黄帝讲起了。如果依照道家流传的,所谓值得存疑的资料来讲,我们的民族历史,便可高推到一百多万年前,至少也有十几万年的悠久。所以用史笔一判,便很客气地断定以黄帝为开始。

58、    道家文化与道教,不仅是中国本土重要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民俗的根基、命脉与性格。道家经典《太平经》云:“道乃是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更不容忽视传统文化习俗的崛起,经济崛起文化更不能落后。

59、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60、《道德经》第2章所说的“有无相生”的“无”,正是与“有”相对的“无”。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与“无”相对而产生。具体说来,这个“有”是依赖于“无”而发生,同理,这个“无”也是依赖于“有”而发生。简单的说,“有”跟“没有”相互对立而存在。这就叫做有无的相对性,有无的相依性,有无的相待性。由此可见,“无”在这个框架中所要表示的意思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没有”。而《说文解字》中说的“无,亡也”,和《玉篇·亡部》中说的“无,不有也”,都是强调的这个“无”是“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老子的“有无相生”的“无”的思想,正是建立在《说文》这一“无”的本义基础之上的。实际上,这个框架内的“无”,其音应读做“mo”,而不读做“wu”。尽管这一意义上“无”(没有)并不是老子《道德经》所论“无”的重点所在,但是,千百年来,对于老子“无”的思想的误读和曲解亦正是表现在运用了并不是老子重点指代和规定的现象界中属于相对性的“无”的概念,即“没有”“不存在”去解释和理解老子,包括整个道家的“无”。以至于才会出现,不少西方人根据它们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法将老子《道德经》的“无”翻译成“nothing”“nothingness”(没有)和“inaction”(不动)。也以至于害的不少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在说老子的“无”时,非常严肃地明确指出,在存有论上将老子的“无”理解成“没有”,“这都是完全失指的,是完全不同于中国哲学传统的讲法”(牟宗三语)。当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之所以会将老子的“无”直接理解为“没有”,也是比较契合大多没什么高深文化素养的中国老百姓的实际情况。然而,我们虽然强调指出了,相对意义上的“没有”之“无”,并非是老子所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但是,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相对的意义上来论述“无”,其中的社会的文化意义何在?亦当是我们“说无”要给予揭示和分析的。

61、     第道教“温故而知新”对当代科学发展的应用价值。

62、古人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多个灵妙药方。

63、(7)效法道就是效法它功高而居下,功成而谦下的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人道法天是道家向人们展示的思维方法。老子道论的最后落脚点是社会人事,是做人做事。既然“道”奉行依顺自然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不加干涉,所以作为社会人道的治理,其最高的理想状态那也要像“道”那样,做到“万物作焉而不为辞”(2章)。做人要做到“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炫耀,不自高自大。因为只有做到了这“四不”,人才能看得分明,是非才能昭彰,最后才有功劳,最终才能领导。结论是,人做到不与人争,那么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此之谓也。

64、“聖人恆无心,以百姓心爲心。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渾心,百姓皆属其耳目,聖人皆孩之。”(《德道经》第十二章)

65、老子说: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66、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67、(6)道有“利物”与“不争”的两大品格。道的品格首先表现在它的“利物”性上。而“利物”莫大于什么都依靠着它。也就是说,道对于宇宙万物都是表现为有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具体说来就是,“道”是“生”一切的存在者;是“为”一切的存在者;是“长”一切的存在者;是“成”一切的存在者。老子在《道德经》第51章中的一段话最全面和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点。他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也就是说,道使万物生出,德使万物繁殖。道使万物成长,道使万物成熟,道对万物养护,道对万物保护。一句话,道生养着万物,万物归依着道。“道”正是这样一位“至上至高至大至善至伟”者!如此当然的决定了“道”的尊贵。然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道”并不因为它具有了上述的功能和地位,从而就表现出居功自傲的姿态。恰恰相反,“道”尽管做了那么多,但是它反复声称自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干。老子说:“道常无为”(37章)。此乃“道”的境界,亦称为“道”的最深远的德性。具体说来,它不会因为自己生出了万物而就去占有,“生而不有”(51章),此之谓也;它不会因为自己为万物有所施为而就有所依仗,“为而不恃”(51章),此之谓也;它不会因为自己是万物的首长而就去充当主宰,“长而不宰”(51章),此之谓也;它不会因为自己功成业就而就傲慢,“功成而不居”(2章),此之谓也;它不会因为自己护养了万物而自以为主宰,同样也不会因为万物都归附于自己而自以为主宰,“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34章),此之谓也。

68、老子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德道经》第十三章)

69、第二十章章说:“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70、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71、关于道家的学术思想,纪晓岚曾经从好的方面来看,评定它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当然,任何一种学术思想,正如天下事与物一样,都有正反,好坏的两面;道教学术思想,固然广博精微地综罗百代,但它流传久远,加上驳而不纯的结果,便变成“支离破碎,怪诚杂乱”,可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抛弃一个传统文化,抛弃我们的炎黄文化。

72、老子指出,宇宙的本源是道。他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德道经》第六十九章)

73、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