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王阳明精髓60句59句文案

2023-09-15 14:57:17 来源:精选王阳明精髓60句59句文案 点击:59

王阳明精髓60句

1、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2、在日常生活中多磨练自己做事的方法,锻炼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心境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遇事不慌,临危不乱!

3、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王阳明精髓60句)。

4、意思在说我们已经辨别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而且已经学会了,还在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才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王阳明精髓60句)。

5、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6、释文: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而收摄不住。

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8、他四处寻觅良师益友,想要学习如何成为圣人,尽管失败多次,也没有阻止他成圣的决心。

9、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10、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11、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2、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13、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14、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15、  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16、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7、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18、中央d校教授刘余莉:落实中央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19、  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2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1、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22、  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23、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24、事前的三思往往会使得事实脱节,因此不管结果如何,先做了再说,有什么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再及时解决!

25、  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26、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7、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28、  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29、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30、  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3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2、曾经他为了去验证“格物致知”,特意去格竹子,可惜没悟出什么道理还把自己弄得一身病,但他并未气馁,通过这次他明白了借助外物找寻到的并不是真理,因此他决定创办心学。

33、果然不出所料,在平叛军队的强大气势面前,叛军军心崩溃,未战而自乱,很多人或投降、或当了逃兵。

34、小树刚发芽时,不能浇太多的水,随着它一天天长大,浇灌的水量也是在循序渐进地增多。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浇灌水量的多少。

35、  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36、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37、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38、如此,恰需要王阳明心学。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王阳明有诗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正是需要找到自己的定盘针。

39、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40、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41、  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42、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43、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致良知"。它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万物一体之仁等几个方面。而其思想体系的基点和出发点则建立在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批判上面。

44、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45、生活中要学会做减法,在“减”字上下功夫。内心装的东西太多通常会给自己的心戴上枷锁,心中装了太多得失、欲望,便会处处受其牵制,想要摆脱这些,就要学会做减法,回归原本单纯的心。

46、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4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48、1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49、  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50、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51、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52、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5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54、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55、  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56、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5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58、  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