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68句文案

2023-09-13 18:23:15 来源:精选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68句文案 点击:59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1、  在孟德斯鸠眼里,印度和中国都属于炎热地区。炎热的气候导致了器官组织上的纤弱和精神上的懒惰,因此,心灵一旦接受某种印象,就不再改变,“所以,东方今天的法律、风俗、习惯,甚至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习惯,如衣服的样式,和一千年前的相同”。(95)中国的“无为”哲学格言是:“我们有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但是完善的境界不在于看也不在于听;我们有嘴、手等等,但是完善的状态要求四肢五官都不动。”(96)炎热的气候导致多妻制。炎热的气候使女子容易容颜变老,男人会遗弃发妻而另觅新欢;(97)炎热的地方,人们需要较少,赡养妻子和子女的费用较少,因此,男子能娶多妻。(98)孟德斯鸠的结论是:中国的气候让人们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幅员辽阔的领土加剧了帝国的专制性恐怖。

2、民法典弥补体系缺漏、去除体系重复、消解体系冲突。民法典进一步完善了民商事领域的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和市场秩序、促进公平正当竞争、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们d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d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各级d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民法典问世,意味着我们国家形成了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规范的民事行为准则,完善的权利保护机制和有效的权利救济规则——我国法制的体例框架由此丰实延展、枝繁叶茂。

3、爱国主义是大部分普通人们具有的情感,这种人很少能按照行为的动机来断定公民行为的政治后果。

4、  孟德斯鸠权力分立理论的实践根据,源于英格兰政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他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中国。不过,在政治自由与公民关系问题上,他从自由的否定方面,也就是政治的奴役方面,较多地评论了中国的法律性质。

5、国家疆域庞大,不方便治理怎么办?他们想出了郡县制,2000多年来,县的基本功能就没有彻底变过,一直沿用到今天......

6、他认为,路易路易十五时代的法国已经由君主政体向专制政体蜕化,君主政体必不可少的基本法和“中间体”已不起作用,而专制政体的固有特征却日益在法国显露出来。所以,他在《波斯人信札》中极尽揶揄之能事,对当时法国的种种丑恶现象无情地予以揭露和抨击。(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7、弗莱雷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对中国颇有研究,懂中文,参加过汉语语法的编纂工作。他曾计划于1715年来中国旅行,后因故未能成行。他与许多熟悉中国的人保持着密切联系,与孟德斯鸠的关系也较好。虽然我们不知道孟德斯鸠曾从他那里得到过多少有关中国的信息和材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中国的共同兴趣是他们之间的友谊的基础之探讨有关中国的问题是他们交往的重要内容。

8、  在政治制度方面,孟德斯鸠认为,古代中国专制与法律并行,法律试图遏制专制的政治,但是在实践上却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55)

9、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如果施政过于暴戾,很容易触发人民的反叛,而一旦发生叛乱,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民一呼百应,君主便有丧失帝国和生命之虞。而在其它专制国家中,即使施政暴戾,由于人民尚不至于饿死,所以不会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10、这门课从“中国”的“诞生”开始讲述,带你看中国的疆域、人口,乃至政治、军事、文化是怎么经历变化、成为今天这样子的。

11、由此不难看出,孟德斯鸠确实也看到并承认中国有不少可取之处,中国的政体具有一些为专制政体所不应具有也不具有的优点。但是,他总是用地理、气候等客观原因加以解释,尽管这些解释并非总有说服力。中国是专制国家这个结论在他的笔下始终不曾动摇。

12、发生这一切的时候,那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甚至都不曾知晓。

13、17世纪,欧洲人高呼理性,启蒙运动到来了。

14、早在1713年,当孟德斯鸠开始接触有关中国的材料时,他对中国的怀疑和否定就有所流露。他在阅读《中国贤哲孔子》一书时,常常不同意作者柏应理对孔子思想所作的分析。他说:“他(柏应理——笔者)带着偏见解释中国的术语,以支持自己的论证;我已发现多处谬误”。

15、所谓横跨亚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实根本没有文物和历史记录可以佐证,跟传说没有区别。还有收集全世界书籍的古埃及亚历山图书馆也是虚构的,在公元前连肚子都填不饱,金字塔还没修完呢,还搞图书馆?

16、  在孟德斯鸠那里,有两个命题是对立的,一是政体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二是风俗习惯决定性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法律。对此,孟德斯鸠的说法是:“在不违反政体的限度内,遵从民族精神是立法者的职责。”(115)在这里,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性质仍然优先于民族的精神。但是,他也说,“能以最合乎众人的倾向与好尚的方式引导众人,乃是最完善的政府”,(116)甚至提出“在一国中,风俗总比法律更能造成优秀的公民”。(117)在这里,他又强调了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17、孟德斯鸠主要生活在18世纪,茶叶、丝绸、瓷器等中国商品正行销世界,欧洲人对中国货和中国商人并不陌生。孟德斯鸠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欧洲人对中国的偏见。

18、第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口众多,人民生活贫困。虽因人民勤劳,地理和气候条件较好,人民衣可以遮体,食可以果腹,但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几乎毫无积储,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便生计无着。

19、关于这一点,古阿斯戈的回忆提供了证明:“当安逊的游记出版后,他(孟德斯鸠——笔者)高声喊道:‘啊,我早就说过,中国人不是《耶稣会士书简集》力图让人相信的那样诚实。’”据我们所知,孟德斯鸠对安逊游记的利用,仅限于在《论法的精神》1758年版中添了一句话:“我还可以找出知名人士安逊勋爵作见证。”

20、魁奈则更进一步,他驳斥孟德斯鸠道:“世界各国都因宗教缘故惩处过大量殉教者……但此事与中国的专制主义毫不相干……”

21、从宋朝到清朝,假货从来没有绝迹过,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遍及全世界。历代官府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过来。孟德斯鸠以为中国法律不制裁造假,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历代都有制假贩假者被抓被杀,可哪里管得过来。

22、  严复感叹,如果让孟德斯鸠到中国,看看“刑部之所以虐其囚者”,“州县法官之刑讯”,那么“将其说何如?”或者,看看明代“当时之廷杖,与家属发配象奴诸无道”,那么“其说更何如?”严复说,“一切牢狱之黑暗无人理”,“中国黄人,其亭法用刑之无人理,而得罪于天下久矣”。(75)

23、宋代流行茶砖,便有人在好茶里掺杂乱七八糟的粉末,再压制成高档茶砖,连皇帝也不小心着了道。更夸张的是,有人用普通茶叶加香精,调制出龙井等名茶,让人防不胜防。

24、疑罪从无——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孔子提出疑罪从无,利于被告的无罪推定论。孟德斯鸠领先了1800年。

25、其结果,“很容易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正因为自暴自弃,便造成了不道德。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以撒谎著名,随时随地都能撒谎。朋友欺诈朋友,假如欺诈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为对方所发觉时,双方都不以为怪,都不觉得可耻。他们的欺诈实在可以说是诡谲巧妙到了极顶。”

26、(法家是法治的死敌:立法为君,君主牢牢钳制刑狱,夷族连坐,宁枉勿纵)

27、苦行僧一样的传教士鄂多立克花了近7年的时间到达遥远的东方,他在病榻前由他人笔录写成了《鄂多立克东游记》,其中证实了马可波罗的许多见闻。他去过北京、广州、杭州,这些极其富饶的城市的、像天堂一样的城市大开了他的眼界,而对于东方的女人,这大哥老不正经的说“她们是世上最美者!”,全然不顾清规戒律。

28、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那末,我所建立的三种政体的原则的区别便毫无意义了。

29、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历史近乎空白,大航海之前的西方历史默默无闻,在世界上毫无影响,在中国史书上基本没有记录。

30、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的“民法典时代”终于到来了。这是中国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在于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31、没有可以依据的山脉、天险怎么办?他们干脆修了个万里长城,创造了人类文明上公认的奇迹;

32、不过,假货最终害的还是自己,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萎缩,很大程度上与假货有关系,尤其是茶叶。茶叶的价格是按品种和等级来划分的,一些商人欺负洋人不懂,用低等级冒充高等级,或劣质茶冒充高档茶。

33、孟德斯鸠从黄某口中了解到的中国远不是那样美好的。黄某说,中国刑罚酷烈,凌迟处死时将犯人割成六十余块,而且必令其割至最后一块方断气,否则行刑的刽子手将被处死。他还说,中国的新皇帝继位时,将先皇的三宫六院全部送到市场公开出售。这种说法出自一个中国人之口,当然会给孟德斯鸠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使他对传教士所记述的中国的种种美好之处不予置信。

34、中国还发现良渚文明、三星堆文明、二里头遗址等几千个周朝之前的历史古迹,发掘出几百万件文物。

35、你会发现,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下看中国史,很多历史上的现象都能得到更真实、更根本的解释。同时,你还会发现古人是怎么因地制宜、又是怎么把人的自由度发挥得淋漓尽致。

36、上述这些有关中国的著作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出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在中国逗留的时间较长,有机会接触各阶层的中国人,有的因在宫廷任职还能接触高级官员和皇帝,所以对中国的观察和了解比较深入。

37、由此可知,孟德斯鸠的研究方法虽因注意以事实支持理论而超越前人,但其弊病也显而易见:先作出结论,再寻找甚至剪裁事实来支持这个结论。他自己曾这样说:“我建立了一些原则。我看见了:个别的情况是服从这些原则的,仿佛是由原则引伸而出的;所有各国的历史都不过是由这些原则而来的结果”。正因为他建立了一些原则,中国这个“个别的情况”也只得“服从这些原则”,即是说服从建立他的政体学说的需要了。

38、★2022“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总结十篇

39、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即将精彩亮相。《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4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知名的法国文人,无一不关心或研究中国,被后世称为启蒙思想家的那些伟人尤其如此。他们中不少人在反对封建制度、为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大造舆论的斗争中,曾把中国作为楷模;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被他们热情地加以颂扬。在这支歌颂中国的合唱队中,我们可以看到伏尔泰、魁奈、霍尔巴赫、狄德罗、爱尔维修等著名的启蒙学者。

41、黑格尔对儒学、佛教的观点也无法苟同,不是说信上帝才是宗教,儒佛的天理菩萨也是信仰的支柱,问题是一切的好信仰都被满清糟蹋了,遗弃了,异化了,直至破败无修,这才造成中国的“无信仰”状况。

42、  孟德斯鸠的理性主义、法律主题和社会历史方法论都与中国法律传统发生着关联。

43、黑格尔没有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他的中国观疑似人云亦云,而与他一贯的严谨学风相悖。再说德国属于典型的欧陆国家,与海洋体系的英、法相比,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的发育天生迟滞,黑格尔本人就是一个国家主义系统精致的泡制者与热烈的鼓吹者,这使他在某种思想领域缺少话语权。人格、自由、独立的理论是卢梭、洛克等人的专项,由他来讲殊少说服力。

44、    中国人腰包里有了一点钱,于是轻佻喧哗,影响环境。这在德国已经成了公害,似乎代表了中国人的特征。为此,慕尼黑、斯图加特部分酒店做出规定:早餐按时段划分,分为欧美人吃饭时间和中国人吃饭时间。如果时段不好安排,则分为欧美人就餐区和中国人就餐区,中国人就餐区一般安排在某个小屋里或餐厅最里面的位置。最近阅览深知德国的杨佩昌的博文,读到上面的一段,心里酸楚和纠结。为中国人打分,德国人打了几分?

45、    一个善于反省与纠错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这样考虑,黑格尔关于民族诚信、信仰、荣誉的那些话倒成为一剂苦药。想一想,眼下中国,嚣嚣红尘,“朋友欺诈朋友”的事有没有?欺诈了“不觉得可耻”的事有没有?想一想,当下神州信仰体系维修是否迫在眉睫?是不是有人什么都不信,只拜财神爷,竞相逐利,欺诈成风。想一想黑格尔说的那个“荣誉心”,至今“发达”了没有?多的不说,单提中国人出国出丑域外的事,就足以让人脸红心跳。

46、与这些启蒙思想家大抵生活在同一时期而略早的孟德斯鸠,是以法国的启蒙思想先驱之一而留名后世的。他一生中也以极大的热情了解和研究中国,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记述和评论。不过,他与伏尔泰、魁奈等人不同,毕生不曾写过一部专著或一篇论文集中地讨论中国。他对中国的论述散见于自己的各种著作。

47、于是乎,一旦这样的形象不能为欧洲的发展服务,他的形象就会发生倒转。

48、时过境迁,生活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生活进步得益于科技发展,《民法典》为中国创新创造保障开路。《民法典》也是市场经济基本法,伴随着民法典的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名片”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等中国奇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的发展。

49、 接下来的2000年代,因少子化现象的表面化,日本私立大学开始出现了入学人数减少的倾向,许多大学陷于经营困难的状态。为此,很多大学开始大量招收留学生以保证生源。不过,当时借机来日本留学的大学生们,很多人主要还是为了赚取日元才选择来日留学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旅日华人仍以留学打工为主。

50、但两个文明却分道扬镳。在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帝国的形象在西方人眼中直转而下,从仰望到鄙视。

51、这三条就是孟德斯鸠不能将中国列为君主政体而只能划入专制政体的主要原因。孟德斯鸠的政体学说是不科学的,专制政体和君主政体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在同一个国家中既有君主政体的特征,又有专制政体的特征,这本来是十分自然的事。中国就是这样,孟德斯鸠本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笔记中写道:

52、另外。法家主张告奸。鼓励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孔子则反对告奸。提倡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德斯鸠与孔子思想相同。反对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认为告奸不是法治。亦非人治。而是治人。

53、中国虽然具有这许多非专制政体的因素,但孟德斯鸠并不因此而改变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看法。他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可以对中国的某些做法表示肯定,但在政体的性质上始终毫不松动。

5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充分标志着人民至上原则,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认和保障民事权利,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民法典增加了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深度贴合中国法治的法典,新增了遗嘱继承人、高空抛物、房屋租赁合同以及商品房共有部分经营收益归业主共有等诸多解决民生问题,步入幸福小康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2020年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民法典的颁布凸显了在领导下的新时代中国共产d的决心。

55、《飞鸟集》〔印〕泰戈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韦伯《精神分析引论》〔德〕弗洛依德《西方哲学史》〔英〕罗素《历史研究》〔英〕汤因比《德意志意识形态》〔德〕马克思

56、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转换,也不过是一段单相思诱发的情史。

57、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评价中国,中国有开明的政治:“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有完备的体制:“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有良好的道德:“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

58、就连《礼记》也说道“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

59、中西思想家在关注“自由”这个焦点时,围绕大大小小的话题进行讨论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发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自由度的影响。

60、其实,即使是同时代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评价也不一样。

61、  从方法论上考察,孟德斯鸠已经开始超越18世纪。18世纪的理性主义法律理论是缺少历史根基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并无历史的根据。这也是自然法理论遭到19世纪以后西方法学攻击的原因所在。而在孟德斯鸠那里,理性主义与历史主义却盘结在一起。理性主义让他反对专制,提倡共和,主张权力分立以保障公民政治自由和刑法上的罪刑法定主义;而历史主义又让他趋向保守,称“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竟能够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如果征服者想把自己的法律和习惯风俗强加于一切民族,这是一件愚蠢的事情。”(13)从否定的意义上看,理性主义与历史主义是冲突的,孟德斯鸠并没有提出一贯的自洽理论,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孟德斯鸠的理论宣告了18世纪理论的终结,预告了19世纪的法律历史主义。孟德斯鸠由此被后人称为历史法学、社会法学和比较法学的先驱。

62、为了应对假钞,专用印钞纸、水印等防伪技术纷纷登场,大大促进了中国印钞技术的进步,领先欧洲好几百年。可即使如此,仍然挡不住造假者的工匠精神,高品质的假钞可以乱真,差一点的也可以用到乡村集市上,反正总有人上当。

63、于是乎,加上一个小小的词语,那些曾经看起来智慧的举措,都成为了僵化和腐朽的象征。而东方这个“他者”的形象,也变成了证明他们文明成就的一种工具。

64、“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孩子拿到低分尚且害羞改进,相信中国人知耻而勇,终将文明进取。也相信黑格尔如果沉眠醒来,会收回那句“名言”,并对当下德国市民说一声:中国“精神”已经进步,你们不可自满,要讲“辩证法”。

65、此其精神宁不伟大?岂有什么自私?然而可惜是小起来太小,大起来又太大——大到没有边际,抓亦抓不着,靠亦靠不得,真所谓“大而无当”。不像西洋人小不至身家,大不至天下,有个适中的范围,公私合成一片,正好培养公德。其公德所以没有养成在此,似乎并无应受谴责之处。要知不能离团体而生活者,就养成其团体生活所必需的习惯,不能离伦理而生活者,就养成其伦理生活所必需的习惯。同时,各于其所不必需者,每每不习惯之。中国人不习于爱国合群,正亦犹西洋人之不习于孝亲敬长。夫何足怪?然而于不习孝亲敬长者不闻有讥,于不习爱国合群者则人人诟病;此无他,逢到今天急切需要国家意识团体行动,而他偏偏不会,且狃(因袭,拘泥)于积习,惰性难改而已。

66、那个来自农村的贫弱少年考上了知名大学,被城市的浮华和知书达理的姑娘深深的吸引,他想起了那个曾经那个魂牵梦绕的姑娘,顿时蒙上了一层灰雾,少年曾经忽略她的不完美、她的种种缺点,这时顿时“暴露”在她的眼前。

67、中国立法者以天下太平为治国的首要目标。在他们看来,俯首听命是维持天下太平的有效手段。基于这种想法,他们认为应该激励人们敬重父亲,为此他们不遗余力。敬重父亲就必然与敬重所有可以视同父亲的人相关,诸如长者、老师、官员、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