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司汤达68句文案

2023-09-08 14:54:51 来源:精选司汤达68句文案 点击:59

司汤达

1、作者用它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时期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作品中的“红”代表了穿红色军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这是当时社会中的青年人出人头地的两条捷径,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社会特征。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典范。

2、②司汤达认为写人物不仅要描写他的肖像,更重要的是要描写心理,通过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来刻画他们的性格。(司汤达)。

3、有些读者会感到奇怪,为何于连拒绝辩护上诉,主动赴死。实际上,当时于连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向他所仇视的那个阶级和他所抱定决心加以反抗的社会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这样他在肉体上虽然能够得生,但在精神上却将宣告死亡。另外,就是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对人生的挑战坚持到底。这样,于连就必须挺身赴死。

4、www.tjpolytheatre.com

5、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红与黑》

6、新事物的香味太过浓郁,他们虚脱的头脑受不了,必须靠时光冲淡这一味道。艺术品一定要积满成年灰尘后才会有人领悟。《红与黑》

7、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他是由信奉伏尔泰的外祖父教养成人的。

8、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司汤达)。

9、红色的于连希望进入黑色的阶层,无异于经线想要与纬线重合,结果必然只能是悲剧。

10、假如没有劳动这个压舱的货物,任何风暴都会把生活之船翻掉。

11、一生用过109个笔名,在世界著名作家中,司汤达以喜欢用笔名而闻名。他一生一共用过109个笔名,甚至连写信也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常常弄得收信人莫名其妙。当然,在这109个笔名中,最著名的是“司汤达”这个响亮的名字。

12、不久,皇帝驾临维立叶尔,在瑞那夫人的安排下,于连被聘当上了仪仗队队员,使他有在公众面前大出风头的机会。迎驾期间,于连作为陪祭教士参加瞻拜圣骸典礼。之后,他对木尔侯爵的侄子、年轻的安倍主教十分崇敬。心想,安倍主教如此年轻就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倍受女人的青睐,暗下决心“宁愿受宗教的制裁,也要达到令美人羡慕的境界”。 瑞那夫人心爱的儿子病危,她认为这是上帝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一种惩罚,她陷入了可怕的忏悔里。这时,爱丽沙又把夫人的事暗中告诉了哇列诺先生,他早先曾贪恋瑞那夫人的美色碰了一鼻子灰,便趁机给市长写了一封告密信。但市长担心如果把妻子赶出家门,自己将失去一大笔遗产,而且也有损于自己的名誉,采取“只怀疑而不证实”的办法。但在这座城市里,街谈巷议对瑞那夫人和于连却越来越不利。一次爱丽沙向西朗神父忏悔时,又谈出于连与瑞那夫人的秘密关系。关心于连的神父要他到省城贝尚松神学院进修。告别后的第三天夜里,于连又冒险赶回维立叶尔,与瑞那夫人见面,此时的瑞那夫人由于思念的痛苦,已憔悴得不像人样了。

13、他用绝非臆造的色彩向她描绘他当时的极度绝望。

14、于连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下,很快学会了巴黎上流社会的艺术,成了一个花花公子,甚至在木尔小姐的眼里,他也已脱了外省青年的土气。木尔小姐名叫玛特尔,是一个有金栗色头发,体态匀称,非常秀丽的姑娘,但“这双眼睛透露出一种内心可怕的冷酷”。她读过许多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并被3世纪前一段家史所激动:她的祖先木尔是皇后玛嘉瑞特的情夫,被国王处死后,皇后向刽子手买下了他的头,在深夜里亲自把它埋葬在蒙马特山脚下。她十分崇拜皇后的这种为爱情而敢冒大不韪的精神,她的名字玛特尔就是皇后的爱称。

15、2022年4月29/30日周五/六19:30

16、原文:Ilavécu,ilaécrit,ilaaimé.

17、因为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先河。后人竞相模仿这种“司汤达风格”,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强调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的现代形式。因此,人们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18、“母亲去世的那一刻,年少的一切欢乐便结束了。”而后,萦绕童年的,是贝尔对父亲乃至家乡的厌恶。

19、小说描写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剧烈变动,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勾勒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红与黑》是根据当时司法公报上刊登的一则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社会新闻,创作而成,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时代色彩。

20、在有法律之前,只有狮子的力气,饥饿寒冷的生物需要的需要才是自然的,一句话,需要不,受他人敬重的那些人,不过是那些犯罪时侥幸未被当场捉住的坏蛋罢了。

21、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22、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评价的那样,“《红与黑》中的于连正是司汤达想当的那种人。他把于连写成对女人颇具吸引力,总能得到她们忠贞的爱情。他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希望如此,却永远达不到愿望”。

23、在我看来,红与黑是两种完全相反的颜色,红代表于连的火热的激情,超凡的能力,勃勃的雄心,黑代表现实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上流社会华美外表下的阴森和对待下层有为者的残酷。

24、一个最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与建树。入世之初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

25、平日场:1080/880/680/480/280/180元

26、司汤达与其人物的关系。在《主体意识的渗透与人物形象的创造》中,蒋承勇运用弗莱原型批评的方法,将司汤达的小说人物作为某些特定原型“反映的变形”。而且,“从作者的角度看,上述的原型实际上是司汤达本人深层意识中潜在的心理模式的外化”。这其实也是对司汤达的内倾性风格和内向型审美心理机制在人物形象系列共同特征上反映的确认。另一方面,柳鸣九在司汤达的某些人物身上发现的“性格的断裂”现象,运用叙事学方法的文本分析也指出了对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在小说中各自不同的主体地位。余华在《内心之死——关于心理描写之二》中认为,司汤达的叙述似乎总是被叙述中某个人物的内心所笼罩,而且笼罩了叙述中的全部篇幅,然而其叙述的方式恰恰不是心理描写。这也就是所谓的人物性格的“自己运动”,它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司汤达对于现代小说的伟大启示。

27、司汤达在阅读之后,大感兴趣,认为它们是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意大利历史的有益补充它们描绘了孕育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一代天才的风土人情,便花重金购得抄录权,请人仔细抄录了某些篇章,保留在身边,反复阅读,并以部分翻译加部分创作的手法,将这些手稿改写成短篇小说。

28、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29、我可以蔑视世界上任何危险,眉头都不皱一皱。

30、我们在社会上故意把自己弄得狼狈可笑,仍然是由于虚荣太甚,想从人们的恶意中窃取快乐;别人怕以产生这种恶意,原来也是由于我们激起他们的的嫉妒所致。

31、司汤达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家。司汤达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不仅在于他创作上的成就,更在于他的创作思想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司汤达在19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了文学的时代性问题,同时以其卓越的反映时代的杰作,在当时反对法国古典主义的文艺斗争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对于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也具有重要价值。

32、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文化艺术领域各种思潮的碰撞与变迁中,司汤达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需求,超前地指出文艺风向的变化,却又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疏离于风尚之外。他因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论战中写出《拉辛与莎士比亚》而被称为“浪漫主义的轻骑兵”(圣勃夫语),又因《红与黑》忠实地呈现时代风貌而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其实,看似风格迥异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司汤达对于现实的研究中并无界限。贯通两者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美的相对性,即美的标准因时因地而异。

3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4、于连不断参加上流宴会,但是由于于连心中始终对富人存有一定鄙夷,其难以习惯富人在宴会中的轻佻打趣,于连羡慕绅士的优雅风度,但是当他看到上流宴会中绅士们的嘴脸后,也只能从内心里发出抗议。

35、无聊会夺走一切,甚至连自杀的勇气也会夺走。

36、于连和其他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比较的范围很广,从哈姆莱特到拉摩的侄儿和于连的关系,到于连与拉斯蒂涅、吕西安共同的悲剧,再到德?瑞那夫人、安娜和蘩漪各自爱情悲剧的原因。其中求同倾向明显。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者着重在恋爱观、个人气质、各自意图、形成条件和社会影响等多方面比较并指出了于连与杜洛阿的个人主义野心的不同点;在张华的《互窥中生辉、映衬中臻善——于连和高加林比较谈》中,比较而言更受关注的则是超越爱情的爱情体验和对自卑情绪的不同超越方式等差异。

37、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坟墓,是用来埋葬所爱的人的。

38、司汤达在世时,曾选出《艾蕾》、《维多利娅阿柯朗波尼》(或译作《帕利亚诺公爵夫人》)、《桑西一家》三篇结集出版。在司汤达去世十二年后,他的表弟整理了根据他改写的短篇小说,并加上描写意大利人爱情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结成一集,取名为《意大利轶事》出版。

39、五花八门的粉饰,滔滔不绝的雄辩,不过是冒兖强烈信仰的无动于衷的卖弄词藻而已。

40、在司汤达的笔下,于连学识渊博又英俊非凡,他的野心不止于一个家庭教师,内心的熊熊烈火将他燃烧,他要和命运做出抗争。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形象,处处流露着司汤达的自我共鸣。他独立于世,从不畏惧表明自己的态度。哪怕是没有任何人支持他的观点,他一点都不会感到孤立和沮丧,反而更加自信。“别人跟我有什么相干!”于连的这句口头禅对他完全适用。

41、我绝不请你们的宽恕,于连说,口气变得更坚定有力,我不抱任何幻想,我深信死亡在等着我:它是公正的。

42、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许多文论,并收录在《拉欣和莎士比亚》中。此后,司汤达开始转入小说创作。期间在巴黎出版了《罗西尼传》。

43、关于爱情主题。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由于受到司汤达“小说是沿路走过去的镜子”之说的影响,加之对于现实主义文学要求“按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写生活”的机械理解,更多人强调的是《红与黑》的政治倾向与文献价值,认为司汤达“首先想要表现的是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不是两性关系的内容”,只将爱情作为人物之间立场、观念之争的表现。吴洪森的《形象的爱情心理学——谈〈红与黑〉》则从“文学是人学”出发,对“脑袋里的爱情”和“心坎里的爱情”及其中的深层因素,包括性格、情感和生活理想等因素作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开启了人们对于爱情作为独立主题的关注。李迎丰的《〈红与黑〉:一个隐喻》将“到底如何看待于连的爱情追求?”作为理解《红与黑》的关键之一。它从“爱情关系的社会本质应当是一种政治关系”这种女性阅读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司汤达在政治背景下描写爱情关系的作法,发现了在作为构成《红与黑》基本情节的爱情故事背面,由政治事件联缀而成的结构网络。“小说文本通过‘责任’、‘权力’这类的语言,使政治与爱情相互指涉”,两者具有了“同构性”,从而两相贯通。

44、1806年至1814年期间,司汤达回到巴黎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

45、故事发生在法国革命前夕法朗士——孔德省的维立叶尔小城。主人公于连是锯木工场主的儿子,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他以自己的出身寒微为耻,自幼便由衷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在大革命时期那样从军立功。可是他生不逢时,于是就转而希望得到教会的职务,那是王政复辟时代唯一留给平民的晋升之途。

46、她的玩笑哪么有分寸,选的那么好,表面上那么得体,来的那么适时,让人越想越觉得伤口每时每刻都在扩大。

47、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弟子规》

48、于连是一个理智的人但又是一个易冲动的人。他在跻身上流社会之前竭力克制自己,在贵族面前倒背如流基督的经文,来博得市长和夫人们的欢心。在于连一步一步跻身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他理智地认识到只有借助与马蒂尔德的婚姻,才能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物质财富。

49、玛特尔小姐有着高贵的社会地位,性格上单纯、热烈、反叛。玛特尔对生活的追求更多地表现出执着和义无返顾。她的压力不是来自已婚妇女的偷情,而是社会地位的悬殊。尽管于连出身低微,但她喜欢于连的傲慢,平民青年的才干、机敏、野心,以及他身上流露出的不可抑制的丹东精神,捣毁了玛特尔小姐的傲慢心理。玛特尔小姐久困于上流社会,名和利对她已没有吸引力,于连的出现使她感到欣喜,她希望得到的是畅饮生活畅饮爱情。因此在她身上没有有意的阿诀奉承,违心的溜须拍马,在爱情追求过程中没有恐惧和担心,有的是兴奋、热情、快乐。玛特尔对生活爱情的追求和渴望是一个人人性的正常要求,无论是父母的反对还是教会的检举揭发信,都不能改变她的执着。甚至愿意抛弃自己的贵族地位、金钱,与于连私奔。玛特尔以其特有的固执、傲慢坚持自己的追求。

50、前三档价位,橙plus卡会员专享85折特惠

51、出于对玛蒂尔德的敬意,书中从未直接流露玛蒂尔德的名字,当不得不描述恋人的言谈举止性情时,常将玛蒂尔德化身为很多女子。加上司汤达经常性的情感冲动,内心矛盾而纠缠,在意大利的处境(他甚至被认为是法国间谍)使他习惯于躲躲闪闪,使得这本书的结构、叙述看上去有点混乱,有些阐述不够透彻,有些相当主观,甚至前后矛盾。但关于爱情有相当敏锐深刻细致的理解。1825年,玛蒂尔德逝世。司汤达悲痛之极,在自己这本书的一个抄本上写了“作者逝世”,表示自己的心已随玛蒂尔德逝去;还画了一把手枪,表示自杀的意愿。他没有死,却将对玛蒂尔德的深情融入到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比如《红与黑》中的于连、德·瑞那夫人,《帕尔马修道院》中的法布利斯、克莱莉娅等主要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司汤达及其恋人的影子。

52、《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出生在一个小城的木匠家庭,从小与自私的木匠父亲和两个粗俗的哥哥生活在一起,缺少母爱的关怀。他自己体弱瘦小,但却聪明而勤奋喜欢读书,于连从小就跟随谢朗神父学习宗教神学,并在拉丁文学习方面展现出异于常人的造诣和天赋。他最喜欢读的是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可以说这本书形成了他早期对社会的认识。

53、就在于连踌躇满志、个人野心一步步得到实现之时,一封揭发于连劣迹的信由德?瑞那夫人处到了侯爵手中。刹那间,于连梦想已久的荣华富贵烟消云散。怒气冲天的于连拿着手枪跑到维立叶尔教堂中,找到正在做礼拜的德?瑞那夫人,向她连开了两枪,他本人也立刻被捕。

54、关于激情主题。姜书良的《激情:司汤达小说人物性格论》从对于连性格的分析中发现,激情的主要形式:爱情,激情的本质内涵:时代政治,激情的结构解析:多元、多层次的心理动力组合。从人物所具有的激情,游嘉胜在《三重对立抗衡及其审美比较——于连形象的冲突机制探析》中指出:“他不仅在同社会对抗,而且在同命运抗争,同自我斗争”。这种激情反抗的本质目的,就是要袪除司汤达所厌恶的那种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集体虚荣心。胡日佳在他的审美叙事模式研究,更从司汤达“激情与风俗相结合的描写原则”中,在《红与黑》中建立了性格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

55、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为此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56、司汤达赋予“浪漫主义”一个动态的定义:“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这种文学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们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悦。”他又说:“伟大的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表现他们时代的真实,因此感动同时代的人。”拉辛曾是他那个时代的浪漫主义者,莎士比亚是适于新时代的浪漫主义者,但他也注定要被超越:“等到哪一天我们有了真正的民族悲剧,我们就推翻莎士比亚和他的学徒席勒。”可见浪漫主义并无固定的准则,它是一种内涵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艺术,其精髓在于反对成规定见,反对固步自封。

57、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最盛行的一种小说类型是由司各特开创的历史小说,融合中世纪浪漫传奇、哥特式恐怖小说因素和苏格兰历史故事。司汤达却认为即时、客观地记录事件,是描绘时代风貌最好的办法之一。于是,他把自己的创作作为历史小说的一种延续与发展,只是故事情节不再发生在遥远的、理想化的过去,而是发生在作者与读者都生活于其中的当下。《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Chronique(编年史)这个本属于历史编纂学领域的术语,被作者化为诗学工具:把小说当作当代历史来写。小说最初的副标题是“19世纪纪事”,后来改成更精确的“1830年纪事”,可见作者的相对性原则在步步推进:即使在一个世纪当中,风俗习惯也随着政体、社会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58、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

59、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美国教授费迪曼 

60、沉默是尊敬我的唯一方式。就让我在一般人眼里作为一个普通的杀人犯那样消失吧

61、然而,纵观司汤达的作品,他又将最残酷的真实摆在世人面前,采取最冷漠、明晰、克制的风格,诉说时代的悲喜。他并不是受到任何哗众取宠思潮影响而产生写作欲的,“哪里有热心肠人的悲伤情绪,哪里就有幻想破灭者的尖锐嘲讽。司汤达在他的小说里塑造现实世界时所抱有的仇恨,不亚于他在描绘理想境界时所抱有的满腔激情。”

62、小说对于连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客观上也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

63、1821年回到巴黎,依旧是波旁王朝的激烈反对者。七月革命后,司汤达仍然郁郁不得志,在教皇管辖下意大利的一个海滨小城当领事。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在巴黎中风死去。

64、《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65、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的天才。他继承了莎士比亚描绘人的心灵的激荡和热情的最精细的变化的事业,以出色的心理小说《红与黑》开创了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流派之---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司汤达亦被评论家们称之为伟大的心理作家。司汤达的审美心理机制是内向型的。在哲学上,他接受的主要是孔狄亚克和爱尔维修的理论;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研究生理学,研究关于人的气质的理论。尤其是对人的气质的研究,引导他倾注于对人的欲望、情感产生之规律的研究,使他养成了热衷于观察人的心灵世界之奥秘的习惯,他曾立志做一个人类灵魂的观察者。

66、因为于连的记忆力很好,木尔侯爵让他列席一次保王d人的秘密会议,会上有政府首相、红衣主教、将军。会后,木尔侯爵让于连把记在心里的会议记录冒着生命危险带到国外去。在驿站换马时,差点被敌方杀害,幸好他机警地逃脱了,与外国使节接上了头,然后留在那等回信。在那儿他遇到俄国柯哈莎夫王子,他是个情场老手,于连便把自己的爱情苦恼讲给他听,他建议于连假装去追求另一个女性,以达到降伏玛特尔的目的,并把自己的五十三封情书交给她,“把这些信转抄一份寄给你所选定的女性,这个女性必须是瞧你不起的对方的熟人。” 于连回到巴黎后,将这些情书一封封寄给元帅夫人,元帅夫人受了感动,给于连回信,玛特尔再也忍耐不住了,跪倒在于连的脚下,求他爱她,于连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不久,玛特尔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在爱女坚持下,一再让步。先是给了他们一份田产,准备让他们结婚后搬到田庄去住。随后,又给于连寄去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授予贵族称号。

67、由于爱情诞生只是一瞬间,这个瞬间会反复出现。爱着,怀疑,确认,爱着,再怀疑,再确认。尤其是女孩,当她陷入爱恋,她总是不自觉拿幻想中的那个人,去与现实的“他”比对,一些小举动,一个小事故,与想象中略略偏差,她的怀疑就出现了。而后,她会晃动她那羚羊般的小脑袋,在离开他的时间里,反复回想每个细节,因合乎内心幻想而微笑,因出现偏差而皱眉,女孩子们往往叹息:天哪,你永远不要接近你爱的那个人,你就让他呆在远方,你只要远远地看着他就够了。一挨近,你就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