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王阳明四句真言79句文案

2023-09-07 15:24:39 来源:精选王阳明四句真言79句文案 点击:59

王阳明四句真言

1、“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王阳明

2、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一外发就有“意”,“意”一动就可能有“过与不及”。心本无善恶,一旦外发成为行动就有了善恶。

3、曾经他为了去验证“格物致知”,特意去格竹子,可惜没悟出什么道理还把自己弄得一身病,但他并未气馁,通过这次他明白了借助外物找寻到的并不是真理,因此他决定创办心学。

4、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作为客观存在的本体,本来是无善恶区分的,是空灵清净之物,这里的心,是本心,心之体即本体,结合心学第一个核心观点,心即理。所以说第一句表达的思想就是天理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就象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他是没有善恶观念的。这和道家的道,禅宗的心性是同一层级的东西。《道德经》第五章有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也是类似的思想。(王阳明四句真言)。

6、一个人无论是贫穷富有,得意失意,都应该谦逊待人。

7、正因为我们的心灵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我们才能够分辨一切善恶,是的便是是的,非的便是非的,还它原本的样子,一分都不错。

8、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9、王阳明告诫我们: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10、“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王阳明

11、对朋友,不要当面斥责他的过失,可以委婉地表达,让他更容易接纳。

12、 不要总是说说而已不去行动,如果说多了却不做,别人反而觉得你是一个“假大空”,从而不再相信你。而当自己有心动追求的时候,也需要尽早付诸行动,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13、王阳明说不该发怒的时候发怒,就是鬼迷了心窍。

14、 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会受损。一个人无论是贫穷富有,得意失意,都应该谦逊待人。

15、 王阳明七字真言里,所谓的“行”是指言出必行的意思,大丈夫顶天立地,一举一动的作为都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己的行为始终逃不出别人的观察,所以心口需要统行事作风与说的一致。(王阳明四句真言)。

16、 谦逊是一种格局。静水流深,真正见过大世面,有大格局的人反而低调谦逊,因为他们知道山高海阔,知道自己其实还很渺小。

17、但是心为什么要动?一定是有原因的,心动不会说是无缘无故动起来,凡是心之动,一定是有境,然后才会有意之动。所以意为心之动,心之动这一个状态,它一定是一种经验状态。

18、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19、感悟: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注重的是颜值,整容更是遍地横行。这些人,真该看看王阳明这句话。好在还有一句“主要看气质”,倒还合乎阳明心学的宗旨。

20、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21、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22、“四句教”也是每个学者求良知的过程,良知者行动的方式方法,不管是什么朝代,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鉴于当今社会,就是提倡分清善恶,扬善惩恶。做有道德,懂伦理道德之人。

23、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正确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他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24、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25、 坏情绪会传播,而不是消失,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很容易带来恶性循环,让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恼中。

26、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27、这就要求我们生活中要“摸着自己的良心”做事,人在做,天在看。保持良知的纯洁性,这样从良知发出的举动才是善良的、正义的。

28、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2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0、善恶是心的不同表现,当心未表现为行动之时(即传习录中说的“未发”),自然也就无所谓善恶。所以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31、人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给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和朋友相处是否信守承诺。 

32、良知原本自然而然的就具有善恶是非的判断能力,因为它是自知的,自明的,所以它能够明他。

33、阳明先生通过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评判以及方法论来教会我们心存良知,为善去恶,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34、过了几天,南大吉又回来了,忏悔自己最近过失好像越来越多了。

35、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36、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37、杨修恃才傲物,被曹操所杀。无人为之求情,人缘可谓是差到家了。

38、人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给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和朋友相处是否信守承诺。 

39、坏情绪会传播,而不是消失,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很容易带来恶性循环,让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恼中。

40、| 来源:  来源/网络 图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41、(李翱)万物所来感受,内心明知昭然不惑。“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

42、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为至善。因为无善无恶,所以它才是最高。

43、 谦逊是一种礼貌。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待人谦逊有礼,总是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44、但孔子依旧说:“我还未能参透这位作曲人的为人如何。”

45、(原创连载)巩义考察记罗口拜访“中国好人”王三乐

46、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47、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石,失去诚信,就失去了朋友之间的信任和温暖,长此以往,只能独自品尝孤独。

48、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9、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50、然而大部分人在思考的时候就犹豫不定,内心的勇气也被日渐消磨,再加上自身的惰性,“三思”便成为自己拖延的借口,一拖再拖,最终实在无法拖延的时候,才急忙开始行动。

51、谦逊是一种礼貌。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待人谦逊有礼,总是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52、当一个善念在你心中发芽时,你需要知道它,然后扩大它;当一个恶念在你心中发芽时,你需要知道它并及时阻止它。

5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4、因此我们要在做事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去恶”来磨练自己的心。渐渐去掉蒙蔽心的私欲,使心最终回归它本来面目以恢复它完整的“知善知恶”的功能。(这里对“格物”做一下解释,我们平时所知的“格物”,是朱熹的“格物”,它的含义是探究事事物物存在的理,指的是理需要外求。

55、因为人是在现实经验世界生活的,尽管良知有它自身的那个超经验的状态,但是最终的表达还是要通过现实社会的实际活动来表达的,这样就是由良知向经验社会转换,就会有落于善还是落于恶的问题,但是没有关系,良知之所以把它叫做是良知,就是因为它从来都是精精明明的,它原本就是晶莹剔透的,它很厉害,你心一动,是善的,它知道善的,你一动,恶的,不对了,坏了,它也知道。

56、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57、《荀子·劝学》中说:“学习,从哪儿开始呢?到哪儿终结呢?

58、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59、杨修恃才傲物,被曹操所杀。无人为之求情,人缘可谓是差到家了。

60、王阳明还用眼睛来做比方:说我们总是认为善的是好的,恶的是不好的,我们就想要好的,不要不好的,眼睛本身是不应该有任何东西在里头的,灰尘被我们看做是不好的,灰尘放到眼睛里,我们是要迷了眼的。金屑、玉屑被我们看成是好的,但是金屑玉屑被放在眼睛里,和灰尘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同样也是要迷了眼的。

61、人与之间都是相互的,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谦逊待人,才能收获长久的友情。

6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善去恶就是从人本心出发、到改善世界的过程。阳明先生在这里用了“格物”这样一个儒家传统概念,但是这个“格物”概念和程朱理学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程朱理学的“格物”是格天下之物、穷天下之理,而王阳明所说的“格物”,是从本心良知出发,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最终达到为善去恶目标。

63、王阳明认为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讲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致良知。不管你学习什么,天文也好,地理也罢,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学习知识,是为了杀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没,若是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64、现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心浮气躁,无法镇定神闲地去做事情。而这个“笃行”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和需要学习的。

65、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66、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不要直接说别人的过失,要先夸赞别人,顺着他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7、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68、什么事都是先做才能发现问题,然后边行动边思考,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并且勇往直前。

69、这一主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其核心仍然是“致良知”。阳明心学的精髓就是以“良知”为核心价值的道德自觉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多元和谐的包容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的力行实践精神。

70、曾国藩曾说过: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71、以诚换诚,以心换心。朋友之间的交情丝毫不能取巧。

72、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73、(原创连载)巩义考察记探访“中华家道”思“快慢”

74、颜值是有保鲜期的,气质却没有,而且还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75、“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王阳明

76、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会受损。

77、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78、意思在告诉我们,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世间万物都是靠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想要知行合就必须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