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老马识途的历史典故40句文案

2023-12-04 13:13:09 来源:精选老马识途的历史典故40句文案 点击:59

老马识途的历史典故

1、公元前663年,齐国的大军到了燕国,山戎早已逃回去了,抢走了一批壮丁女子和无数值钱的东西。管仲说:“山戎没打就走,等到咱们一走,他们准又进来抢劫。要安定北方,非打败山戎不可。”齐桓公就决定再向前进。燕国的国君燕庄公,要带领燕国的人马作为前队,打头阵。齐桓公说:“贵国的人马刚跟山戎打了仗,已经辛苦了,还是放在后队吧。”燕庄公说:“离这儿八十里地,有个无终国(在河北省玉田县),跟我们一向很好。要是请无终国出兵帮助我们,我们就有了带路的了。”齐桓公立刻派使者带着礼物去请无终国的国君。无终国答应了,愿意做向导,派了一位大将带着一队人马来支援燕国和齐国。

2、主人公有管仲,齐国国相,辅助齐柦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

4、而番茄妈也认为,把这些成语故事分享给你们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小朋友们可以从小了解这些成语,说不定你们会有很深的感受;你们一定会喜欢这些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希望你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好了解一下,更希望你们在听完故事之后有自己的思考,以后也可以去跟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这些宝贵的知识。

5、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6、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

7、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应燕国国君请求,出兵攻打侵入燕国的外敌。但是打完之后,齐军却在山林里迷了路。

8、走出山谷后,齐恒公很是佩服管仲的智慧,对他说:“相国,您的智慧真是高深,依靠几匹老马就能脱离险境。如今我们能走出来,将来一定要让齐国强盛起来!”管仲听完之后微笑着说:“大王,马的年龄大了,就能记住自己所走过的路,我让老马带路也只是借了马儿的智慧啊!”

9、2 晋文公: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11、(释义)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12、(押韵词)如手如足、视有如无、应付自如、熔于一炉、乌合之卒、捶胸跌足、支支梧梧、矫世变俗、天赐之福、依样画葫芦、......

13、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14、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15、译成白话文:春秋时期,山戎侵略燕国,燕王请求齐国派兵帮助。这年春天齐桓公带着管仲、隰朋攻打孤竹。打败山戒已是冬天,齐桓公率兵回国,走到一个地方迷了路。管仲说:“把老马放出来,它们认得老路。”军队跟着老马,走出迷途,顺利返回齐国。

16、第二天,齐桓公和燕庄公限着黄花进了孤竹国的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他们更加相信了黄花的话。齐桓公怕答里呵逃远了,马上叫燕庄公带着燕国人马守住孤竹国的都城。自己率领全部人马跟着黄花去追答里呵。黄花在前头带路,中原的大军在后头跟着,浩浩荡荡,一路赶去。到了掌灯的时候,

17、上文的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在多用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18、(典故)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19、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20、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21、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22、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

23、(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年纪大的人富有经验

24、   因为历史并未准确记载老马识途的故事发生地在哪里,迷谷也不过是后人猜测而已,《永平府志》记载,其地多平沙而无草木。并不是一个容易迷路的地方,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迷谷村东边是滦河,南边是平原,西北方向确实有一座山,可能就是府志中记载的泥沟山,山北起滦河岸边的爪村,斜向东南再转正南,全长不足五公里,最宽处也就两公里,此山北边和东边紧靠滦河,西面和南边也是平原,整座山不超过10平方公里,登高远望一切便可尽收眼底。这样的地形能困住燕齐联合大军吗?进入这座大山,北面和东面是滦河,只有西和南两个方向可走,向西走不会超过五公里出山,就以五千人为例,队伍长度可能都不止五公里。向南顺着滦河岸走就更不会迷路,也可以顺利出山,试问这样的地方怎么困住齐桓公呢?

25、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26、故事说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于春天出征,到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出现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27、   那榛子镇的乱石山大也不大,比迷谷那座山还要小,不过乱石山可不是孤立的小山,榛子镇西边山可是不少,而且分布混乱,互不相连,又相距不远,而且这些山都很相似,山势低平,没有哪一座明显突出。从吴庄子西向北到北新庄子西,再往西到新庄营,再往西到黑山沟全是山,中间李家沟、田家湾子、小营北也是山。还有狼窝铺村南的烟囱山、白草洼东山。再往南说椅子山、晒甲岭、相公庄附近也都是山,一直到小山子,北营和杏山之间,可以说山山相望,不远不近,互为呼应,疏密无序,分散陈列,正好组成一张大网。如果去除现在的路径和村庄,闯入这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是很难找到出路的。并且在乱山之间,这里还沟壑纵横,如狼窝铺村南大沟、菜子沟、陡河、承流河、鸭子河等。只有这样的地形才有可能使齐桓公迷途。所以与迷谷相比,老马识途的故事发生在榛子镇的可能性更大。

28、因为刚打完仗,粮食储备不足,如果一直找不到回去的路就会被饿死在这里。所有人都是人心惶惶,这时相国管仲出了一个主意。

29、公元前679年,齐恒公做了诸侯国的霸主,承担起保护弱小诸侯国的责任。当时北方的山戎经常骚扰弱小的诸侯国,齐恒公为了保护这些诸侯国,就出兵去攻打山戎。

30、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31、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32、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

33、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34、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

35、阜阳的名人,想必大家都会想到管仲。管仲何许人也?

36、译文: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37、齐桓公是齐国国君,在管仲辅佐下,厉精图治,终成霸业。

38、《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39、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