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69句文案

2023-11-14 10:41:50 来源:精选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69句文案 点击:59

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

1、“存在即合理”,用一只无形的手,引导我们用“事出有因”的角度,去评判存在的事物。甚至因为事实的存在本身,赋予事实某种天然正确的“合法性”。

2、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3、但就像上面康德的话一样,这些德国哲学家讲东西总是很长,而且其中的概念和日常用的德语有很大不同,必须深入到具体哲学概念中才能理解。

4、麻木而冷漠的民众,是专制政体最稳固的群众基础。

5、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

6、这条可能很多人不太懂,解释一下,康德的著作中充斥着这种“从句套从句,从句再套从句,从句再套从句的超长句子”,我当年买回来一本德语原版的《纯粹理性批判》打算自己看着玩,结果看到一个句子横跨两页纸....让人泪流满面....

7、怀疑是人的天性,新知识、新思想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

8、放弃对真理的知识,自古就被当作最可轻视的、最无价值的事情,却被我们的时代推崇为精神上最高的胜利。

9、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10、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11、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的眼睛得到满足。

12、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derabsoluteGeist)。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

13、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鹜,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14、但是,如同“合理”存在否定意义的“不合理”一词一样,中文的“理性”因为包含了预期结果这种主观判定因素,因而同样存在否定意义的“反理性”、“非理性”等词。且看百度百科的释文:“理性是指人……为了获得预期结果,……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这一段释义中的“预期判断”已经明白无误传递了“理性”一词具有主观感性的一面。仅不过相对于“理”,“理性”的这种主观判定的偏离幅度小了很多而已。但是,歧义性的存在同样使得“合乎理性”无法做到使读者完全避免产生歧义,也使其不具备担当表述哲学命题的重责。

15、原文是:Wasvernü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waswirklichist,dasistvernünftig.扩展资料: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绝对精神(。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

16、翻译成中文就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17、实践“以客观世界为前提,作为他物的客观世界走着自己的道路”。

18、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19、给婴儿洗澡后,不能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

20、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21、人类的思维方式(意识)分类方法五花八门,本文姑且仅划分作非理性意识和理性意识两种。非理性意识,是一种内心不知不觉的,即未被主体明确觉察的意识活动。非理性的意识是生命个体本能的欲望和冲动,或称之为潜意识、无意识、下意识。理性意识是基于逻辑推理的、个体自我觉察到并予以主动有目的性加以控制的意识活动。通常一个人的意识都是非理性意识与理性意识的交织。一个人的思维层级的提升取决于非理性意识与理性意识活动在意识活动中的比例。当一个人非理性思维越多,这个人的思维越接近于动物本能,也就是思维的层级越低下。当一个人在完全排除了非理性思维控制和干扰,完全以理性思维的时候,便是抵达了人类思维所能到达的最高层级,便是智慧,便是良知。

22、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23、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24、至于“存在即合理”这种简略的说法,远不如王弼的“物无妄然,必有其理”正确、高明,可惜王弼的话是文言文,很多人不喜欢。其实用白话说就是“存在就必然有存在的理由”,与黑格尔的原意相差不远。

25、  每一种距离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或者:每段距离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意思:   

26、形式的缺陷源于内容的缺陷,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表现理念。不是用思维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表现。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的协调统一。

27、“符合客观之理的都是存在的,存在的都是符合客观之理的。”

28、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29、再看儒家的哲学体系,除去指向道德标准的那一部分人,从韩非,到王弼、张载、程颢、程颐、罗钦顺、王廷相等,对“理”的定义基本都指向了自然规律。

30、比如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就成为了为现实开脱的一句“万金油”式的理由,成了一句伪哲学的谎言。

31、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32、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33、“符合绝对理念的都是现实存在的,现实存在的都是符合绝对理念的。”

34、“有存在理由的都会存在,存在的都有存在的理由。”

35、纯思想的论调:放弃用任何主张来支配思想的道路,仅只跟从思想的脚步。

36、存在(实在)是一个哲学概念,按照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定义,是具有难以改变,但能够改变的特性。而相对于存在的不存在(虚无)则是具有难以控制,但能够控制的特性。而两者的界别存在于(无限线)的正反面上。但此界别中的正反面本不存在,故分辨的方向只在乎于其外延对该物的影响。

37、只折磨自己是单相思,只折磨别人是虐待狂,既折磨别人更折磨自己是爱情。

38、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39、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40、你还知道哪些因翻译造成误解的案例,欢迎分享。

41、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42、而宋代的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则是将“理”的规律性进一步拓展覆盖至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这可说是理论上非常大的跃升。一定程度上,说“心即理”为现代心理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也不为过。虽然,他们是在各自平行的领域分别发展出来的理论。因为人类的心理活动现象受自然法则支配、具有普遍的规律性,所以心理学才能被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学科予以研究。这正契合了“心即理”的哲学理念。而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换了个表述的角度对思维意识进行的阐述,他指出了,由我们定义的并以之进行交流沟通的所谓客观的“物”、“事”、“理”,其实质为概念,是由人类的思维器官——大脑所主观构建的抽象概念而非概念指代的对象本身,进一步延伸,人类所有的科技、人文成就,其本质都是我们头脑所构建的认知水平的提升。所以,他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良知,好的,即正确、如实的认知。在佛家称作正见。这是终极的精神解脱。王守仁也正是践行了自己的理论把“致良知”奉为人生唯一信条——“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这个目标类似于佛家的终极目标是般若,即智慧人生。由于为直观体验下的花花世界的表象所困惑,人一开始是无法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的,且,由于错误的认知总是先入为主的惯性作用极为根深蒂固,去伪求真的道路是充满艰辛困阻的。按王守仁的说法就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佛学中,这个谓之为“去我执”。唯有对彻底打破自我既有的认知体系,新的正确的认知体系才能够得以重塑。

43、“理”作为哲学概念出现于战国时期。《管子·四时篇》以阴阳为“天地之大理”。孟子以人心所具有的道德为理。韩非提出理是事物的具体规律。《吕氏春秋》把理视作判断是非的根据。魏晋兴“辨名析理”之风。王弼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郭象则认为理是必然性,即自然之理。张载强调理的客观性,认为“万物皆有理”,把理看成气化运动的规律,主张穷理。程颢、程颐建立理本论,把理作为最高本体。他们认为理是“形而上者”,是事物之“所以然者”,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本体,万事万物都是从理派生出来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推动者。故,在程朱理学中,理成为最高哲学范畴。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王守仁在陆九渊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提出“心外无理”。明罗钦顺认为理是气所固有的规律。王廷相也认为理是气之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理者气之理”的学说,认为理是“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唐时期,佛教的华严宗提出理、事范畴,认为理是本体世界,应该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受到了本土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

44、可能“事理”更比较贴近黑格尔所想表述的真实的意思但是还是不准确。黑格尔认为的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事物就必然会出现,而出现的事物必然也是合乎理性的。

45、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46、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47、理性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

48、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黑格尔

49、无知者是不自由的,正因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黑格尔

50、黑格尔(G.W.F.Hegel)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大学者,眼界几乎概括到当时所有的学科领域,在这之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思想家。他站在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创造了一个史上最完备、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世界。但黑格尔也是被我们误解最深的哲学家。

51、因此,不管是将“vernünftig”译作“合理”或是“合乎理性”,都无法规避该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意把读者的思维引向了非理性思维模式,译成“合理”的版本最甚。毫不客气地说,正是这样的译法,成功将神启一般的哲语拉低至如胡言乱语而备受争议,不知其始作俑者可有自疚?

52、乃至于最近营销号热爱总结“击中你内心深处阴暗的句子”:

53、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54、义务所限制的并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义务就是达到本质,获得肯定的自由。

55、认识曾是返回到自己本身进程的圆圈运动,并因而是自身。作为这个“自身”,它扬弃自己本身。作为在其中设定起来的东西发生着变化的东西,认识是自己本身等同的东西,在这个东西里一个不同于它的东西作为自己本身等同的东西仅仅是同自己有联系的东西。

56、这句话之所以被谬传,是因为我们以为的“存在”、“合理”,与黑格尔这句话大相径庭。这里“合理”的“理”,并不是指道德上有正当性,而是指黑格尔哲学话语里的“绝对精神”。

57、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58、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59、这就话被误译为:合理就是存在的,存在就是合理的。而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60、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61、自然界是无意识的感性客观存在,人类的艺术是模仿神明所造的自然,它经由心灵产生,于是它的存在便获得一种符合自身本性的显现。神性只存在于无意识的外在事物中。

62、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下改变对象的念头。

63、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64、对于德语的“wirklich”,名词属性,通常中文译作现实的、存在的,对这个译法存在一些争论,但相对不多不是争论之焦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vernünftig”,形容词词性。对于该词最多见的中文翻译是“合理的”和“合乎理性的”两种。那么,对黑格尔的这句话怎么翻译更能准确还原作者的本来意图?或者,如果这两种译法都欠妥当,那又改如何翻译?

65、显然,在汉语的哲学体系中,当指向客观自然规律的时候,作为无神论的道、儒、佛,不管是道家的“道”、佛家的“法”、儒家的“理”,这些词语并未显示出太大含义区别。但是儒家的“理”所具有的道德标准的含义,在道家的“道”与佛家的“法”中并不具备。

66、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所最熟习的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是可以分享的。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形相。

67、在道家、佛家、儒家这样奉行无神论的精神世界中,开悟是他们共同追求的最高的精神世界的回报,道教给这种境界赋予了“得道成仙”,佛教给这种境界赋予了“成佛”,这极具诱惑力的称谓也很难不使人浮想联翩,梦寐以求。

68、黑格尔首先强调的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绝对理性要先于现实性,而且会表现出其必然性;其次才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现实性是绝对理性的发展是必然性。两个命题的顺序不能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