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关于诸葛亮的历史75句文案

2023-09-26 16:03:13 来源:精选关于诸葛亮的历史75句文案 点击:59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

1、诸葛亮不仅发明了“八卦阵法”。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对当时伐魏战争之粮草补给起了关健性的作用。

2、四档: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飃、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但、郭元振、李晟,并东向。

3、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把诸葛亮的“功劳”,称之为“对刘备”的功劳。是的,我们假如不把什么汉家刘氏天下当回事,不为什么观念的东西忘掉现实的东西,那么,我们既给曹操统一北方消弭北方战乱减轻人民死亡以正面的评价,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感情上也希望曹操能统一南中国呢?那不同样减少了数十年的战乱纷争生灵涂炭吗?如果从这个立场上考虑,那么,假如诸葛亮归顺了曹操,或者,他谁也不帮,或者,干脆没这个人,对历史而言,对当时的人民而言,未必是坏事啊!

4、第一个原因是他在战场上用火烧死了太多的人,这也很残忍。诸葛亮因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很难赢得每一场战斗。他不得不多次设谋使用残酷的火攻。其中,最著名的是五次在战场上使用火攻。第一次是火烧博望坡。第二次是火烧新野。第三次是火烧赤壁。第四次是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五次是北伐曹魏火烧子午谷。

5、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

6、与“最强女团”——中国女排零距离|袁隆平、杨利伟、郎朗等倾情推荐

7、诸葛亮发明了不少作战的阵图,发明了连弩,善于用兵,善用谋略,这些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演义中很多故事情节毕竟只是演义,有一定的夸张和虚构的成分。

8、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拒不出战。(关于诸葛亮的历史)。

9、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诞生后,三国演义故事在古代民间颇为流行。

10、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的口才好,所以把诸葛亮派到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赤壁之战是周瑜一手抓一手干的,大家来看看历史上留下的诗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都是说周瑜的,没几个说诸葛亮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说孙权的,也没有歌颂诸葛亮。非常可能是诸葛亮并没有参加赤壁之战的指挥行动,因为赤壁之战基本都是周瑜指挥的。

11、司马懿的兵来到城外,看到四个城门大开,诸葛亮又在上面唱歌,司马懿命令兵不动,自己上前一看,看诸葛亮神情自若、琴声不乱,怀疑有伏兵,这才命令撤军。

12、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13、这是军事方面的重大改进,使其在与强悍的魏军对峙时,常常处于上风。

14、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15、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

16、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17、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对魏国发动了七次北伐战争,称为七出祁山,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第七次北伐的时候!

18、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19、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20、“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我们发现,诸葛亮晚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北伐,与南宋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一次合流了。在这样的时代,他成为一个不屈的民族的精神教父。他的形象,再一次深入人心,在民族的大脑记忆皮质中,又一次刻下深深的印记。最终,他深入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21、无论是《三国演义》的夸大,还是《三国志》或是其他史书的纪实,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后追谥为忠武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武侯治蜀十几年,武侯祠香火未断上千年便足以说明一切!

2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3、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4、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

25、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

26、既然早有预料,那就着手准备,司马懿方面主要有以下行动:

27、诸葛亮有着很强的权力欲,有些好大喜功,不够审时度势,略微显得贪图虚荣,他在《出师表》里说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时蜀国在三国里国力是最弱的。

28、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与日语里,诸葛亮几乎是作为智谋的同义词(日本战国时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称为“今孔明”)。因为诸葛亮同时具备杰出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29、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一个宦官家庭。很小时,父母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诸葛亮从小接受了系统的儒家学术。青年时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隆中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他在襄阳隐居期间读了大量的儒家著作和兵书,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大学者司马徽和黄承彦。其中,黄承彦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将自己的女儿黄月英许配给诸葛亮。黄月英虽长得很丑,但绝顶聪明,又勤劳贤惠,他们夫妇婚后的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传说黄月英还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也许就有黄月英的帮助。

30、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就应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能够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之后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

31、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32、《三国志·诸葛亮传》: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33、依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封锁自己去世的消息,蜀军井然有序的撤退着。当地百姓提供情报,诸葛亮已经薨世,但蜀军还能如此整齐划让司马懿犹豫了,最后为了稳妥,司马懿错过了这次消灭蜀军的良机。所以后世流传“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调侃:“这是因为我长于预测活人的事,不长于预测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称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 

34、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35、单从蜀汉方面来说,蜀汉的军事实力真的没有那么弱,没有“牛x”的金刚钻,他诸葛亮哪敢拦这么大的瓷器活?以诸葛孔明的智商,脚趾头就能想明白,东吴是打酱油的,完全是本着“有便宜就蹭,没便宜就撤”的原则来参与参与的。所以说诸葛亮根本没指望东吴能怎样,但是只要东吴在那,并且站在自己这边就足够了。而实际情况也和诸葛亮想的一样。 

36、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

37、不过无论演义还是正史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司马懿vs诸葛亮是一样一样的精彩绝伦。 

38、《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39、其实蜀汉内部并非如《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所有人都紧密团结在诸葛亮身边从无二心,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不太情愿完全服从诸葛亮的调遣,原因无非就是权力那点事。

40、初平3年192年12岁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41、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后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后民间小说、戏曲谓其通晓阴阳,料事如神。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所刻画者,流传众口,最为著称。与汉昭烈帝刘备在统治蜀汉期间,提拔诸多名将与能臣,并奠定基础。

42、制定并执行了蜀汉一切国家法律法规,管理官僚,平衡派系,安抚地方;诸葛亮一共做了两次,一次大局初定,另一次是一个大烂摊子,可谓是天生的管理者和危机处理专家。

43、建安13年208年28岁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44、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45、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

46、《三国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47、诸葛亮一生的事基本上都在这里,每件事都是惊天地、泣鬼神,那么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有没有这么神呢?诸葛亮有能耐主要是指它在军事上的战绩,诸葛亮确实未出茅庐就知道三分天下。这在《三国志》隆中对里面说的很清楚的,诸葛亮没出茅庐的时候,躬耕陇田、好为梁父吟。刘备把他挖出来主要是看上诸葛亮是个战略家。

48、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49、兴平元年194年14岁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50、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51、《三国志·诸葛亮传》: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52、危机时刻才显出智者风范,司马懿立刻召集众将领开会,会议上司马懿强烈谴责了诸葛亮的不耻行为,并强调“士可忍孰不可忍”,但是(这个但是才是司马懿的本意)出兵前陛下一再嘱咐要求坚守,所以出兵必须得得到陛下的许可才行,于是司马懿当众写了份请战书快马加鞭送往都城。收到请战书的曹叡会意一笑,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仲达这是遇到难题了。曹叡立即批复“不准出兵”!并命辛毗持节仗赶赴前线制止出兵。拿到圣旨的司马懿立刻告诉全军:“陛下不准出兵,我也无能为力啊。”就这样化解了这次危机。 

53、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54、当时诸葛亮和魏军主帅司马懿各自陈兵于渭水河两岸,司马懿采取了稳守不战的策略,消耗蜀军的军粮,从而不战而胜。诸葛亮作为蜀军主帅除了要考虑战略的布置,还要担忧后勤粮草的输送,尤其是冬天的粮草输送十分缓慢,士兵食物已经供应不上了,诸葛亮非常焦虑,积劳成疾病倒了。

55、坐轮椅车,摇羽毛扇,不动声色,排兵布阵,安邦治国。

56、木牛流马是运输工具的改进,在战争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改进生产工具亦是一项重大功绩。

57、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

58、然后,将士们登桥放箭,诸葛连弩一顿放,魏军死伤惨重。司马懿见势不妙,赶紧鸣金收兵,再也不出来了。 

59、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

60、第诸葛亮除了被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模范外,在南宋,他又成为主战派北伐的旗帜与道德资源。连“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语)的孙权都被歌颂,更何况“六出祁山”,且写过那么感人的《出师表》的诸葛亮?我们看看陆游是怎么写的:

61、建安23年218年36岁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62、诸葛亮在政治上有极为突出的成绩,除了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之外,早期经常为刘备足食足兵。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七戒、六恐及五惧训诫各臣,而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

63、《三国志·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引袁子语》: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64、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65、司马懿的主动出击,让诸葛亮放弃撤退,诸葛亮寄希望魏军还会和自己对战,没想到司马懿又是龟缩。因为有了上一次的失败,这回没人再敢质疑司马懿。司马懿这种“乌龟”打法确实让诸葛亮很无奈也很恼火,然而更让诸葛亮恼火的还是粮食问题。 

66、实际上,三国演义中他在草船借箭后对鲁肃讲了一番话:“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谨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谨焉能害我哉!”这可以说是他本人的一次精彩自白。但是这位军事大师文人出身,用兵比较迷信计谋,每次打仗都非要设埋伏不可,然后派出一两员大将出去诱敌:“只许输,不许赢。”对这一点,赵云是照办,而魏延颇有微词。孔子曰:过犹不及。诸葛近之。  

67、公元222年刘备建立蜀国封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武乡侯。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诸葛亮还修补了与东吴的关系,平定南方叛乱,进行了六次北伐进行北伐,多年征战,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68、不得不说上邽的麦子真是多,蜀军收割了两天也没有收割完。司马懿军队的到来让诸葛亮眼前一亮,命令军队准备迎战,原来上邽也不是诸葛亮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消灭曹魏雍凉兵团。司马懿立刻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命令军队坚守。无论蜀军如何挑衅叫嚣,魏军就是不出来,因为司马懿十分清楚,没有辎重的轻装部队,绝对打不过装备精良的蜀军。蜀军以步兵为主,且诸葛亮排兵布阵变幻莫测,旷野对战时优势明显。不得不叹息,诸葛亮偏偏遇到的是司马懿,换成他人可能已经上当了。 

69、上新了!鲍鹏山新书《孔子原来——被误解的孔子》|书籍之美

70、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1、征伐少数民族武装中,注意民族政策,尊重异族习惯,从政治上稳定了边疆,从文化上团结了各个民族部落,从军事上加强了蜀军力量。

72、第一段: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73、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74、最残酷的火攻是火烧孟获的10万藤甲兵。诸葛亮听到被烧士兵尖叫,闻到被烧士兵尸体的气味。他哀叹道:虽然我对朝廷有功,但是烧死的人太多,会损阳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