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龚自珍是哪个朝代68句文案

2023-09-18 13:58:04 来源:精选龚自珍是哪个朝代68句文案 点击:59

龚自珍是哪个朝代

1、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2、此时,龚自珍对官场彻底绝望,递上一纸辞呈,踏上了回乡之路。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乙亥杂诗》)

4、《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转.曹刿论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韩愈《马说》、刘禹锡《陋室铭》、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关雎(关关雎鸠)《诗经》、.蒹葭(蒹葭苍苍)《诗经》《观沧海》、陶潜《饮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湾《次北固山下》、王维《使至塞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行路难》、杜甫《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观刈麦》、《钱塘湖春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泊秦淮》、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李煜《相见欢》、范仲淹《渔家傲》、晏殊《浣溪沙》、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陆游《游山西村》、辛弃疾《破阵子》、文天祥《过零丁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己亥杂诗》

5、先生认为:国家的命脉在于顺应改革的时事,改革以人才解放为依托……

6、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正从鼎盛步入衰败;(龚自珍是哪个朝代)。

7、亲爱的微友们,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4篇,解释及赏析发布完之后,接下来是小学必背古诗文!希望微友们持续关注并转发!

8、海棠丝,杨柳丝,小别风丝雨也丝,春愁乱几丝。(《长相思》)

9、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龚自珍只得无奈地发出一声长叹。

10、龚自珍夜坐庭院,写下了情极之语,深深表达了无尽的豪情与幽怨:

11、而此时,英、美、葡萄牙的强盗已经登陆东南沿海,大肆地掠夺着我们的财物,用鸦片毒害着同胞的身体。

12、大清朝错失了一个清醒前卫、目光深邃的思想者,却成就了一代诗词大家。

13、先生虽然已像落花一样被这个世道所抛弃,但是,他愿意用仅剩的营养,去滋养新的生命吧。

14、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在大清盛世的巅峰上,龚自珍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书香门第、仕宦之家。

15、龚自珍出生于清王朝已经中衰的乾隆末年,去世前一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他祖父、父亲都做过京官。他十一岁随父到京城居住,二十九岁以后,任内阁中书十余年,以后又任礼部主事等职,耳闻目睹,使他很熟悉统治阶级的黑暗内幕。他才气很高仕途却很不得志,五次参加会试都落第,三十八岁才中进士。

16、这份《上大学士书》提出的建议,面面俱到,每一条都是撼动体制的“猛药”。其中有一条竟然是请求内阁尚书不要翘班:

17、按理说,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只身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力的决裂之感和憎恶之情,不应产生浩荡的离愁。唐诗人刘皂《旅次朔方》云:“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说由于迁谪到更远的地方,因此连客舍地也成为故乡了。不同之处在于,龚自珍虽说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但小时候在北京住过,又在礼部和其他机构做了十余年京官,京城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然龚自珍是主动要求辞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是因为沉沦下僚,生活拮据,事出无奈,客观上是被迫离京出都。因此,“浩荡离愁”中,含有些许仕途蹭蹬,不为世用的感叹和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孤独感。兼之龚自珍当时与妓女灵箫关系十分密切,《己亥杂诗》十分之一的主题都与灵箫有关,其中一首说自己正堕入“红似相思绿似愁”的情场里,虽说灵箫并不在京师,但在这种情况下,与过去的生活告别,缠绵悱恻、依依不舍的“离愁”也就难排难遣。可见,龚自珍的“离愁”内涵是丰富、复杂和多方面的。

18、更多的诗作,抒发了诗人在自身生活遭遇中的感受。他这样一个思想敏锐、感情和个性强烈的人物,与周围郁闷的环境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在这种冲突中,他又始终保持着桀骜不驯的姿态。他曾这样吟咏:

19、龚自珍用诗歌反映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百业凋敝的社会状况:

20、“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21、魏晋(265~420),此诗作于魏晋时期,诗人以“逍遥”、“隐逸”的风格而闻名,饮酒和纵情山水是他所崇尚的生活方式。

22、龚自珍思想的深邃是迷人的,就像梁启超说的,初读龚自珍的文字,“若受电然”。然而,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龚自珍的思想迷人,不如说是他的语言文字的风格迷人。在己亥之行中,他把这种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随心所欲。

23、整组《己亥杂诗》都依稀闪烁着微茫、敻谲、古艳、悱恻、雄奇等种种情调。对龚诗的这种风格,我曾抽取他自己诗句中的文字来加以概括:集“玉想琼思”、“唐愁汉恨”、“水瑟冰璈”、“楚骚汉艳”于一身,几乎达到了文字表意功能的极限。这也是晚近黄遵宪、南社诗人乃至文学史家痴迷龚诗的原因。

24、龚自珍空有一个“学术职称”,沉沦在朝廷的最下僚,在帝国殿堂的走廊上徘徊。

25、为了不让写诗填词这些不务正业的爱好耽误了建功立业的正途,嘉庆二十五年,龚自珍第一次戒诗。

26、这首诗作于道光五年(1825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昆山时所作。题为《咏史》,实则伤时,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庸俗苟安之状。

27、②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

28、“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是形容水势或者阵势广阔、壮大,用来形容“离愁”,是不是太夸张了?对当事人来说,不算夸张。再说,“离愁”是无形的,是感觉。“白日斜”是下午,最早也是三点以后,这是写实,但背后还有别的内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旅途安全系数不大,夜间尤其如此。长途旅行的旅客,尽量不在旅途住宿,因此,一般会选择在上午甚至是清晨出发,准确计算,在日暮时分,到达目的地。诗词中,多此类描写。当然,“夜发清溪向三峡”之类的夜航船除外,但夜航船多见于南方,从北京到南方,一般不会坐夜航船出发。龚自珍走的是陆路,下文“吟鞭”可证。龚自珍在“白日斜”的时分出发,说明他是不得不出发了,多等一夜也不行了。这一点,也是支持“浩荡离愁”的。

29、他看见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麻木不仁,公然写下: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梁谋。(《咏史》)

30、他对于腐败透顶、扼杀社会生机和创造活力的官场风气、官吏铨选制度、科举考试等,都有深刻的批判,并尖锐地提出必须变革,国家民族才有生路,强调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以此警告统治者,不变革就等于自取灭亡!

31、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当时的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32、龚自珍位列下僚,而关心天下大事,是清代第一个站在独立的学者立场上以个人的思考为依据纵横议论时政的人物,这是他受后人尊重的重要原因。这类文字中,一部分是关于实际政务的建议。如《西域置行省议》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罢东南番舶议》已佚,但可以肯定同禁绝鸦*贸易有关,以文章的题目结合他写给林则徐的《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来看,龚自珍对发展正常的中外贸易的意义认识不足,但他清楚地看到了鸦*入侵对于中国的巨大危险。这些都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但更重要的,是那些表现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揭露封建政治根本性弊端的作品,如《乙丙之际著议》、《壬癸之际胎观》、《古史钩沉论》、《明良论》、《尊隐》、《论私》等。

33、   父亲任地方官期间,龚自珍有时被带在身边,随父开阔了眼界;

34、龚自珍的称号是爱国词人、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后人亦常称之为“龚定庵”。

35、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 

36、龚自珍也擅于同,于哀婉绮丽中多嵌崎不平之气。如下面这首《湘月》写作者离开家乡杭州十年中遭受挫折的感怨:

3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是名句。落花有情,化为泥土,但仍然要养护花朵,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一切的精神。“落红”是诗人自喻。四十年前,我看到一位师兄在看一本日语书,尽管我不懂日语,但其中某些汉字,我当然认得,我发现,这书上一篇文章,就是《论龚自珍的落花意识》。那么,诗人要护的“花”,比喻什么呢?

38、《己亥杂诗》中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此诗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

39、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40、北京出发时,龚自珍先后与吴葆晋、朱雘、黄玉阶、汤鹏、陈庆镛、何绍基、何绍业、潘谘、裕恩、周之彦、王继兰、托浑布、刘良驹、桂文灿、丁彦俦、戴綗孙、奎绶、黄纕云、江鸿升、步际桐、僧唯许瀚、吴式芬、徐松等同僚故友别过,每次相别都有诗作。这些人除了官员、僧人等显著身份之外,大部分都各有所业,遍及诗人、书法家、画家、经学家、金石学家、史地学者等各个领域。这是那个时代的精英。龚自珍之所以对京城有所眷念,这些精英显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故此,每一首诗也几乎都是由衷的感慨,富于人间气息。告别潘谘时写道:“少慕颜曾管乐非,胸中海岳梦中飞。近来不信长安隘,城曲深藏此布衣。”告别王继兰时写道:“多君媕雅数论心,文字缘同骨肉深。别有樽前挥涕语,英雄迟暮感黄金。”告别托浑布时写道:“三十年华四牡腓,每谈宦辙壮怀飞。尊前第一倾心听,兕甲楼船海外归。”用不着举更多的例子,这些诗向我们展现了龚自珍出都时的那种难以排遣的心绪,雄奇而又苍凉。

41、陶潜弃官归隐,是不满黑暗的现实,如今,我又何尝不是呢?

42、他一生追求变法,渴求人才,然而,他无法超脱那个时代宿命的安排,注定了悲情的一生,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43、他对虚伪变态、逢场作戏的官场风气,厌恶到了极点:

44、他喊话皇帝:天子啊,你的职责是关心社稷命运和百姓生活,你就不要盯着那些脱帽摘帽的礼仪问题了……(《明良论四》)

45、此后十多年,在龚自珍最好的年华里,他都奔波在科考的路上。

46、1813年,嘉庆十八年,龚自珍从父亲任职的徽州府赶到北京参加乡试,不幸落第。

47、此时,魏源正在潜心编撰《海国图志》,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令龚自珍耳目一新,大喜过望,他多希望这个最先知的见解能让大清告别衰世,重新强大起来。

48、龚自珍少年时代,读到王安石的《上神宗书》,手不释卷,连抄九遍,并立下志愿,要成为王安石那样的大政治家,挽救大清王朝衰落的命运。

49、西郊落花天下奇,……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西郊落花歌》)

50、面对英国殖民者鸦片走私的罪行和侵略野心,龚自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他对鸦片走私使中国“丧金万万,食妖大行”极为忧虑,写了《东南罢番舶议》(已佚)。他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阴谋深有警惕,说“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

51、45岁那年,正当盛年的龚自珍病倒了,想到了少年时外公的教诲:“努力成为名臣,为名儒,勿为名士。”不禁泪满衣襟,悲愤难耐,吐血不止。

52、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53、龚自珍吸引后人的地方,不仅在他的思想的深刻,而且也在于他的人格的魅力。他是一个高傲的人,在当时那种衰腐而压抑的社会气氛中,特别表现出一股勃发的英锐之气。他鄙视庸庸碌碌的卑恶世俗,《识某大令集尾》痛诋身为“阳湖派”领袖、颇有文名的恽敬学浮行伪,唯以巧言欺世,显示出对这一类正统派人物的极度憎厌。他激烈地追求个性解放,坚定地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就像《定八箴·削成箴》所宣称的,“天地之间,几案之侧,方何必皆中圭,圆何必皆中璧,斜何必皆中弦,直何必皆中墨”,他只是他自己,不必合于任何既定的准则!这种傲岸的精神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己亥杂诗》)的激越追求,是支撑他的诗文创作的内在骨架,也是使后来的改革志士感到震撼的重要因素。

54、1829年,道光九年,38岁的龚自珍终于进士及第了。然而却因为一个可笑的原因:字太难看!龚自珍进不了翰林院,他只得到了一个小编辑的工作。

55、向往新学的读书人,几乎人人都经历过一个崇拜龚自珍的时期。

56、然而,龚自珍并没有因为官职卑微放弃理想,他在《上大学士书》中提出改革建议,指斥时弊:

57、龚自珍论诗,尝言:“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诗与人为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又称:

58、父老一青钱,馎饦如月圆。儿童两青钱,馎饦大如钱。盘中馎饦贵一钱,天上明月瘦一边。(《馎饦谣》)

59、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本来在朝廷任职的龚自珍,辞官南归故乡杭州,离开北京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60、他还尖锐地抨击士人风格卑下,有的以仆妾姿态阿谀取容,有的像狗马一样卑贱,没有操守,没有志节,“小者丧其仪,次者丧其学,大者丧其祖”。越是大官,就越是以谄媚为能事,“官益久,则气益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而国家一旦有急难,他们就像鸠燕一样飞跑了。 

61、   家中长辈皆是知识分子的龚自珍,他的父母首先成为了他的老师。

62、多么痛的领悟!多么惨的人生教训!为什么当年我不多练练字呢?

63、而到了杭州,诗人悼念了一位往昔的故人。这位故人是杭州的一位女子,似乎在前一年即1838年病危。诗人并未来得及见她最后一面。诗人是知道她病危、病逝的消息的:“拊心消息过江淮,红泪淋浪避客揩。”等到了杭州以后,诗人只能看着她生前的小楼,梳妆的镜子,想着她曾经的生活与足迹:“小楼青对凤凰山,山影低徊黛影间。今日当窗一奁镜,空王来证鬓丝斑。”诗人更进而哭诉道:“天将何福予蛾眉?生死湖山全盛时。冰雪无痕灵气杳,女仙不赋降坛诗。”好一句“生死湖山全盛时”! 

64、针对嘉道时代脱离实际、烦琐空疏的学风,龚自珍提出“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的论点。他认为学术问题与治理国家紧密相联系,知识分子却严重脱离社会政治实践,“重于其君,君所以使民者则不知也;重于其民,民所以事君者则不知也”,“王治不下究,民隐不上达”,这种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的知识分子,到头来必定使国家遭受祸害。

65、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乙亥杂诗》)

66、日暮的片片飞花,撩起诗人的离愁。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红日西沉,今番出都,也许不再回还,作为描摹落花的能手,诗人爱“探春”,更爱“送春”,爱花开,也许更爱看花落,他曾在《西郊落花歌》中说纷飞的海棠花是到人间飘泊逗留的奇龙怪凤,把大风中海棠纷谢的奇景比作“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尤神驰”,想像“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他对落花作过那么多美妙的比喻,而如今,诗人突然感到自己像一片飘飞的落花。辞别京都,诗人乘马车出都,一路情不能已,对着无边的落花,展开丰富的想像。官场的倾轧,沉重的氛围,窒息的人性,拮据的生活,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融为一体。

67、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