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庄子思想的四种境界101句文案

2023-09-18 13:55:56 来源:精选庄子思想的四种境界101句文案 点击:59

庄子思想的四种境界

1、最后一句也非常重要,庄子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其中“莫若以明”的“以”字同“已”,“明”字是指智慧。这是庄子说"莫若以明"的意思,是要人们抛弃一般世俗人的认知方式,不要运用智力,以自我的角度去分别是非和彼此,而要从物本来就没有确定的是非、彼此之分的方式去认识。

2、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   意思是说: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庄子思想的四种境界)。

4、外生:接纳所有生命,一切有生命的都是命运共同体。如果地球毁灭,一切生命将灭亡。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世界,你能活下去吗?珍惜每一个生命,关爱每一个生命。(庄子思想的四种境界)。

5、不死不生:活在永恒的现在,生与死只是一种形态的变化,把生命交给法界,快乐绽放生命的光彩。活在无界限的世界里,永不设限。没有我慢,没有卑慢,慈悲善待一切人事物。平凡平实平淡的接受生老病死,当死亡来临时,接受神圣的转变。人生不过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最终来到,无学无修自作证的境界,天上地下,任我逍遥游。

6、  他始终与统治者分庭抗礼,决不媚颜屈卑,决不同流合污,真正做到了“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缮性》)。他宁可“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而不愿“舐痔得车”(《列御寇》);他宁可“曳尾涂中”,而不愿“藏之于庙堂之上”(《秋水》);他视相位如同腐鼠,自比为“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澧泉不饮”的yuān@②雏(同上)。《山木》篇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也?”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焉?”在他的笔下有一个傲对王侯,蔑视利禄的隐士群,他们之中有认为尧“贼天下”而逃尧的许由(《徐无鬼》),有“守陋闾,苴布之衣而饭牛”的颜阖,有“环堵之室,茨以生草,篷户不完,桑以为枢”的原宪,有“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的曾子(《让王》);还有广成子(《在宥》),伯成子高,江阴丈人(《天地》)……。

7、   “齐物论”是庄子最为著名的一篇,也是最深刻体现道家思想的一篇,其中包括了17小节的内容,内容非常丰富,思想也非常广博,今天我们讲到了庄子对世界万物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其实是层层递进的。

8、从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名利的樊笼,是人生的第二层境界。

9、  这里是心经禅修和易经智慧学习者的天堂,是有福转运者的乐园!

10、家庭教育从家风开始,引入“婚恋、孕期、早教、天才儿童、智慧家长、学习技巧、天赋能量、人生三观·”等等······· 

11、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12、《庄子•秋水》中记载了一篇庄子与惠子相见的故事:

13、  庄子是一位隐士。他说过:“故贤者伏处大山kān@①岩之下”(《在宥》),他宁愿曳尾于涂中而不愿意去享受高官厚禄。但庄子式的隐士决不同于“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的“避世之人”(《刻意》),他说“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缮性》)他正是这样一位隐士。

14、“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这鹓雏,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5、《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五十岁中得举人,对功名利禄的疯狂追求,让他喜极而疯,既荒诞又可悲。

16、他的这种理念,和庄子“大道至简”的思想不谋而合:简单到极致,就是大智;简单到极致,就是大美。

17、   在《老子》的第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及“弱者道之用”,也都讲了这个道理,好坏、强弱、对错都是相对的概念,好中蕴含着坏,坏中也蕴含着好,强弱也只是主观的概念。

18、   第一:万物都有矛盾、是否、因果的对立两个方面,而整体都是统一的。

19、通过对老子庄子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道”是老子庄子哲学的根据和基础。他们都认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道。但同时老子与庄子的哲学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性,所以不能将老子庄子等同起来。道家的哲学独特而深邃、冷静而超脱,对我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对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道家的思想价值和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20、(1)指导人们建设三大系统:健康系统、家庭系统和事业系统。针对三大系统做规划、编程序、再管理的模式,再在建设好三大系统的基础上提升灵性智慧、自然能量、人生境界。

21、  “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与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显然,外曲、外化、顺人不能涵摄庄子士大夫人格的全幅内容,相较之下,内直、内不化、不失己更为关键。庄子的本意是希望士大夫在顺应专制君主的外表下,一面引导国君,使之不干或少干伤天害理之事(“达之,入于无疵”);一面保持超旷自由心态,与天地精神相交通。正由于有了不失己才使士大夫人格与真人人格隐士人格血脉相系、骨肉相连。无庸讳言,这种顺人而不失己的人格模式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在实践上颇难操作,常使士人处于二重人格、人格分裂的尴尬境地。客观上给后世否定庄子哲学的人提供了口实。

22、庄子曾经在《逍遥游》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在空中自由遨游,在风中翱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方可逍遥畅游。鲲要化为鹏,必须借助风力,但又要在最紧要关头弃风而飞翔,否则会被风力控制。然而,很多的时候,说与做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其中的难度往往也相差很多。庄子说的“逍遥”并不是空谈,而是有实际可行的四层境界。

23、为何《庄子》的开篇,就是逍遥游?因为逍遥游中寄托了庄子的人生理想——无所待。因为无论是谁,有所待的话,你的人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让我们来看看庄子那篇充满奇妙幻想但又有深刻的哲学思考的逍遥游。

24、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

25、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6、陶渊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

27、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8、弃风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摆脱风的控制,将其抛开。但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虽然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他的思想意识已经提高了很多,但这并不表示,你就完全可以摆脱掉原来依附的东西,因此,它现在还要跟着你,所以,很难摆脱。然而,依风而行,不是真正的飞翔。真正的飞翔是静止的飞翔。群星都是本身不动,而投身于轨道中,自然可以随天运行。要想真正地飞翔就不能靠自己飞,要借助更大的力,那就是大道之运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时。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天时,只有借助天时,鹏才可以真正飞翔。此时,不再因乘风而狂乱,以一颗宁静的心进入永恒。

29、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谈论庄子比较重视游世思想。

30、官场再好的锦衣玉食,也不如手中一杯菊花酒。

31、  这一人格境界的内涵可用“顺人而不失己”或“内直而外曲”(《人间世》)来概括。顺人即在表面顺从专制君主。在专制时代,对普通士人而言,这其实是不得不然的。《韩非子?说难》指出士人伴君有七种身危八种猜疑,且“人主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庄子?人间世》说国君们或“轻用其国”、“轻用民死”,或“其德天杀”,士人“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真乃“伴君如伴虎”。的确,在专制时代,无论是意在拯世济民、建功立业的志士仁人,抑或为了一己之荣华富贵、声色犬马的利禄之徒,只要一进入仕途,就如同“游于羿之毂中”,无时无刻不处于被降黜、贬谪、流放、杀头,乃至籍家灭族的危险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迫使他们不得不顺从专制君主,至少在表面不得不顺从。那么,在这种情势下该如何处世呢?庄子提出的方案是:顺人而不失己。庄子有一段为人所诟病的“名言”,其言曰:“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这常常被认定是庄子为混世主义者的“铁证”。如果庄子的思想仅止于此,纵然它不代表庄子本人的人格,亦可认定他犯了不可宽赦之罪。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论者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一句关键之语:“达之,入于无疵。”前三句所言只是“顺人”,此句所语乃是“不失己”,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不失己亦即“内不化”“内直”。顺人即“外化”“外曲”。《人间世》曰:

32、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说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这鹓雏,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33、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34、13143638686(心经禅修传承师周老师)

35、“道” 是天地万物的法则。老子主张万物由道而生,只有顺其自然才是生存法则。老子的无为说法实际上是对人类在自然界所处的地位提出的一种质疑,是一种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批判。

36、就像教育孩子,也许有的孩子不能成为顶尖的人才,但是却不妨碍他发展自己的兴趣,他的成长本身就有价值。

37、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是乘风而起。就像是鲲鹏一般,风起的时候,鲲鹏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时候,鲲鹏实现了他的第二次飞跃,从一只鱼儿成为遨游天际的鲲鹏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啊,当机会来临的时候,紧紧抓住它,这样就有可能实现人生的飞跃。但这时候的你,是自由的吗?显然你已经陷入了更大的欲望之中。此时的你,只是风的运动的产物,你就是风的奴隶,你就是你野心的奴隶,一旦风停雨住,大鹏将会坠落,一旦你的机遇丧失,你将被摔得尸骨无存,这就是人生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所以,要想成为强者,就必须学会逆风飞翔。

38、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39、我曾经为了金钱、权位、名声整日拼搏劳碌,时刻处于一种十分焦虑的状态。

40、庄子的逍遥游,讲的不是鲲鹏的故事,而是人生境界的故事,狡猾的庄子,把人生的四种境界藏在鲲鹏扶摇而起的故事中,让我们去细细品味。

41、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42、背风是在鹏乘风之后而发展到的一个阶段。此阶段,鹏与风已经融合到一起,鹏随风而飞翔,一直飞行了九万里。但随着飞翔的里程越来越远,鹏也渐渐开始对自身有了新的看法,它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脱离风的主宰,拥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于是,它一个侧身,借风的弹力飞到了风的上面。这时,鹏在风上。而这种道理,用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很多人不断成长,并且在成长中不断产生自己的新思想,伴随着这种新思想的产生以及对事物认识能力的提高,那么人也就开始渐渐想要谋求独立,谋求发展。

43、见独:了悟到万事万物的无常无我,了悟到万事万物的因果和缘起甚深。看到完整的道,看到无和有的转变。看到物体和生命,看到舞台和背景。见到别人看不到的境界,看到完整的世界,看到二元对立是中性的工界。

44、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命题的诠释上。即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有生于无”这一命题始于老子,老子在哲学上把道说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老子·第42章》云:“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45、  作为现实中的士人怎样才能进入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呢?庄子设计了这样几种途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同上)“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

46、  若说庄子人格,这才是真正的庄子人格!一方面向往逍遥自由、天人合一之境界,力求在纷乱的世俗世界保持一份心灵的平静,树立起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自己的哲学主张,为了维护心灵深处的理想境界,决不与世俗妥协,不与专制君主合作,不与缺乏操守的士人为伍。他不是回避矛盾、远害全身,听从命运摆布,随遇而安,消灭思想情欲,麻木不仁的混世主义者。也不是既超世又顺世的游世主义者,亦不同于“隐身而弗见”的隐士,他以一种清醒的理性主义态度处世,“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这是一位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的隐士,是一位风骨凛然、人格高洁的隐士,是一位开拓出独特的精神境界的隐士,是一位建构出高明而精美的哲学体系的隐士。

47、这一段非常拗口,有点像绕口令,大概意思是说:事物本身并没有彼和此之分,但我们总是只能看到彼或者此的一面。但我们不知道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彼产生于此,此依存于彼。这就是彼此相生相存的理论。虽然这样,生的同时就出现了死,死的时候就出现了生。是也是非,非也是是。

48、庄子是中国文化中最意味深长的一个哲学家,他高蹈独立与众不同,他是生于那个时代但又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哲学家。在当时众多的哲学家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生命壮美舞姿翩跹,但也无非是在一个无法摆脱的环境中起舞而已。我们就像是水箱里的金鱼,看似自由活泼,其实那只是看起来很美。人生天地间,我们就像是一场大火中的野草,无处遁形无处可逃。儒家强调仁和礼义,其实礼义就是我们人生的界限,你不能脱离人生和社会的规则而生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花朵离不开阳光。这似乎是哲学家的通识。

49、“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

50、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51、外生:接纳所有生命,一切有生命的都是命运共同体。如果地球毁灭,一切生命将灭亡。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世界你能活下去吗?珍惜每一个生命,关爱每一个生命。

52、人之所以有很多不快乐,有嫉妒、不满等情绪,很大的原因是物欲太强,想要的东西太多。

53、在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没有任何一个学者,能对庄子核心内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予以发明、发展。战国时期的形而上学的庄子是真实的存在的,但庄子的后世继承却是一条虚线。

54、有时候看似无用也是用。人不能总是用“利益”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天生万物,各有不同,不单为取悦人而存在。

55、庄子又对惠子说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56、庄子在《逍遥游》里写了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它会乘着六月的风,飞去南冥。

57、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

58、人生的第一种境界是等风来。小鱼化成鲲鹏是需要条件的,当风起来的时候,浪涌来的时候,小鱼顺势而化,成为鲲鹏,乘风而起,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飞跃。人生亦是如此。在生命的旅程中,出发前,你要带好行囊,你需要很多条件。你需要自我锻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你需要父母朋友的关心与鼓励,你需要一颗蓬勃的野心,需要一种毅然前行的勇力。这样才能让你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所以,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你需要耐心等待,等风来,等雨来,等着那个在正确的时间来的正确的人。因为,不是所有的风都能让你起飞。吹面不寒杨柳风,也许会让你流连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而乐不思蜀,暴雨狂风也许会让你折断翅膀,所以,人生的道路,等待很重要,努力很重要,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59、见独:了悟到万事万物的无常无我,了悟到万事万物的因果和缘起甚深。看到完整的道,看到无和有的转变。看到物体和生命,看到舞台和背景。见到别人看不到的境界,看到完整的世界,看到二元对立是中性的世界。

60、生在春秋之世的先贤庄子,对人生,也有一番感悟。

61、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麻衣从“囤积狂魔”到“扔东西狂魔”,其间最触动她的一件事,是在经历一场大地震时,在满屋杂物里连瓶救命的水都找不到,麻衣感叹:多余的东西会断送你的性命!

62、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63、幸福智慧学习平台的愿望是带领有缘的伙伴一起向宇宙下订单:

64、第二:齐是非。庄子说“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非”,就没有“是”,二者互相依存,是非是齐一的。

65、再如李嘉诚、乔布斯、扎克伯格,无一不是“极简主义”的忠实拥护者……

66、  无疑,道的境界(亦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虚构之境界,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真人、神人是一理想人格,对于世俗之士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否定它,这是因为所有成熟的思想体系无不包括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两重境界。孔子的理想社会形态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其理想人格是“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圣人”人格(《论语?雍也》)。这“大同”社会亦是一理想社会,这“圣人”人格亦是一理想人格。这一点连孔子自己也十分清楚:他不只宣告自己不是圣人,“若仁与圣,吾岂敢哉?”(《述而》)并且他也否定了尧舜是圣人的提法,“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他承认:“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不仅孔子未见圣人,两千余载而下又有谁见过圣人?尽管如此,谁又能否认孔子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形态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文化的巨大作用?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亦应作如是观。就庄子的理想人格而言,其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士人对精神自由的热烈追求,为宗法社会中的士人开出了一片精神层面的新天地,提供了一处精神栖息之所,填补了儒家所忽略的精神空间,是晚周理性意识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的理想人格对现实中的士人人格及中国文化结构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67、所以,不如用明静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或者本真,这种心境庄子称之为“莫若以明”,莫若以明我后面再讲,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庄子在这一篇中提出的“齐物”的四种境界,分别是: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这里的“齐”,也可以理解辩证统一的意思。

68、第一:教育培训产业链(心智管理、引力法则、心经禅修、易经智慧、健康教育、天才教育、家庭教育):

69、   意思是说,如果我和你展开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那么,你是对的,我就真的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就真的对了,你就真的错了吗?难道我们两人有谁是正确的,有谁是不正确的吗?难道我们两人都是正确的,或都是不正确的吗?我和你都无从知道,而世人原本也都承受着蒙昧与晦暗,我们又能让谁作出正确的裁定?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达无穷无尽的境界,因此圣人总把自己寄托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之中。

70、也许庄子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不迷本性。

71、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继承和发扬了这个观点,并且说的更加生动形象,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72、比如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论述中说,正是因为“无”的作用,才发挥了“有”的价值。比如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73、(3)人人需要,人人受益。所有人都关注健康、关注家庭、关注孩子教育、关注事业。适合大众,人脉对象针对所有人。

74、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75、真人是天尊的别名,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至人指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神人是古代道教和方士理想中所谓修真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

76、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77、《老子·第25章》宣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个观点表明尽管人无法与天、地、道相比,却有别于万物,具有万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庄子的思想却彰显人与万物的一致性,将人等同于物。人没有任何特殊性,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78、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

79、  归而言之,庄子旨在要求人们消除求名求利的念头,消除“智慧”的伪诈,消除肉体的贪欲,消除精神的焦虑,从而沉浸在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合空旷通明、虚一而静的心灵境界。有必要指出:进入并保持此一境界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因为人毕竟生活在充满复杂矛盾的人间世,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种幻想的精神境界之中,往而不返。

80、然而,无数次“剁手”后,我们才发现:物质永远追求不完,焦虑无时无刻不在。

81、与其绞尽脑汁去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82、   体现这一思想最为著名的就是,道家思想关于“有”和“无”的概念了,“无”的概念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在《老子》的第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篇中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没有“无”的概念就没有“有”的概念,有和无都是相互的,就像美丑、高矮相对一样。

83、路由“足”与“各”组成,所以才“人各有路”。

84、因此,圣人不会通过是否彼此来判断事物,只是客观反映自然之道,消除彼此的对立,这是道的关键。领悟了道的关键,就像抓住了环的中央,就可以应对无穷的变化了,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

85、唐代诗人皎然在《答孟秀才》中说:“虚名谁欲累,世事我无心。”

86、第二阶段:金刚心智+硅谷禁书+心经金刚禅;

87、也许庄子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不迷本性。

88、   庄子在《齐物论》中还用了“朝三暮四”的寓言来说明了万物相通,只是不同的分解,最终是统一的道理。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养猴人拿栗子来喂候,他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听了很生气,但养猴人反过来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这样猴子就很开心了,其实东西都是一样多的,只是做了不同的分解和组合,但却影响了猴子的情绪和反应。猴子如此,人很多时候也一样,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只是早晚不一样而已,没有必要去争论和嫉妒。

89、庄子阐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体悟的宇宙观、世界观,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的范畴。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90、不要因为有人喊你出门,就放弃读书。浮于表面都是风光,沉下心来自有答案。

91、欢迎投稿至邮箱:1004961216@qq.com

92、  当然,中国古代哲学莫不以人作为关注的焦点,以人生问题为其终极关怀,即使是高深莫测的魏晋玄学亦不例外,故皆可视之为人生哲学。其中,庄子哲学与先秦诸子的学说明显不同,他并不一如其他哲人那样热衷于建立一种社会价值体系。他更多地关注着人的心灵世界,试图在自然的领地中为自己为士人觅得一方净土,觅得一份自由。由于他对自然的挚爱和钟情,使他的学说成为先秦时代最贴近于自然哲学的思想体系。但是,在庄子哲学决不等同于西方的自然哲学,非常明显,它并不是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作为研究的对象和运思的终点。因之,庄子哲学是一种自然人生哲学。〔1〕

93、  他们超越了世俗,超越了是非(注意:在庄子人格境界中唯有此境中没有是非真伪美丑),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超越了物我界限,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无名”“无功”“无己”“无待”,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这样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人是天人合一的人。“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不仅庄子讲究天人合而且原始儒家、两汉经学家、魏晋玄学家、宋明理学家莫不高扬天人合一的大旗,大有“学不究天人,不足以谓学”之势。然而,庄子的天人合一独具特色,荀子有一句名言:“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显然这是站在儒家立场上所作出的结论。它固然有力地区分了庄子与先秦诸子在天人关系方面的区别,但在庄子学派看来此论大谬非然,庄子认为自己不仅知天而且知人,不仅知天之所为而且知人之所为。庄子的“天”有两重涵义,一是自然之天:“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争于所乎?”(《天运》)一是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天地固有常矣”(《天道》),“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骈拇》)。因对“天”的态度不同,“人”有与天合一者;有在一定程度上顺天者;还有以人反天者。“神人”“真人”与天合隐士阶层或能顺天,儒士之流反天因人。庄子曰:“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大宗师》)儒家的始祖孔子被视为天之小人:“丘,游方之内者也。……天之戮民也。”(《大宗师》)庄子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天与人不相胜”(《齐物论》)。

94、#搬书偶得#人生如饮茶,无非是拿得起、放得下!(苏东坡教的四个放下)

95、   这个思想非常重要,《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意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向相反方向运动变化的力量,到了一个极端之后就会反其道而行,沿着另外一个方向前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

96、世间万物,除了具有两面性、相对性之外,这两面还是会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这才是“道”的终极规律。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说“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在我们一般人眼里,直是好的而弯曲不好,但是在道家思想中,不管是在庄子,还是老子的思想中,他们更在乎的是事物的另外一面。

97、鲲虽然从小鱼变成了大鱼,但并不表示它可以自由自在像鸟儿一样飞翔,因为它还欠缺一样东西,就是风。由此可见,风是鲲能够展翅高飞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如果将这个道理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来解读,那么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人生就如同鲲一样,需要不断地积累,只有条件充足了,人才会取得成就,正所谓“伏久者飞必高”。

98、也不要因为你的乐趣无用,就放弃它。乐趣的种子,迟早会结出花,让你的生活变得芬芳。

99、   首先是,万物都有相互对立的两面,有是否、区直、善恶、美丑。其次,万物的两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无相生,美丑、高下都是相对的,不能从主观的观点去说,一面是对的一面是错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比如“福倚祸所依,祸倚福所伏”就是这个道理。最后,万物的这种相对性是会相互转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反者道之动”就是这个道理,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成功和失败,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而且会相互转化,强弱也是,所以老子是“弱者道之用”。

100、什么是回到事情本身呢?当然胡塞尔是按照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的逻辑去推理和论证的,胡塞尔运用了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的方法,摒弃了主观和客观的二元对立思维,摒弃了现象和本质的二元对立思维,回到纯粹意识或者先验意识的领域去认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