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孟子的故事成语79句文案

2023-09-15 14:56:00 来源:精选孟子的故事成语79句文案 点击:59

孟子的故事成语

1、    夜以继日,意思是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出自《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在《孟子·离娄下》中也提到:"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2、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3、故事文字&音频:聂家睿、谢璇、何胤缇、何胤德、任博涵、冯彦迪、冯雅卉、郭兰婷(孟子的故事成语)。

4、《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5、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6、孟子认为,像桀、纣那样的暴君之所以失掉天下,关键是失掉了人民,而失掉人民就意味着失掉民心。因此,若想得到天下,就得设法得到人民,得到了人民,就标志着得到了民心。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打了一个比方:"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鹳也。"他的上述道理旨在使各国君主相信:世界上如果有一个君主愿行仁政,那么别的君主都会替他往来驱赶人民;有了人民,即使这个君主不愿统治天下也办不到了。

7、  与宽厚谦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个性更为鲜明。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据传,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当时,各地诸侯为争夺土地连年征战,百姓们流离失所。在这样的乱世,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游历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8、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9、 在集团第三轮的课程改革研讨课例中,我们惊喜地看到老师们初步实现了:鼓励学生随时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路去提出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观点与书本保持对话的互动关系,让学生成为主体主义者。如语文课例、数学课例,都已明显地体现出来。鼓励学生阅读名著,从“读文”到“读人”,实现学生有主见地自学。

10、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11、尊崇贤达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来治理国家,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朝廷里任职;市场上的货不收税,滞销的货物依法予以征购,那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市场做买卖;关卡只进行稽查而不征收税金银,那天下的行旅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耕种者只须助耕公田而不必交纳租税,那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田地上耕种;居民不必交纳苛捐和服徭役,那天下的民众都会高兴,愿意迁到这样的地方来居住。如果谁真的能实行这五项,那么邻国的民众就像父母那尊重他,要人们带领子女去攻击他们的父母,这样事情自有民人以来还没有成功过。要是这样就能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的人就是天吏,如此而不能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

12、重新温习,才发现《拔苗助长》这个故事的作者竟然是孟子!!!

13、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14、 “以羊易牛”(或“君子远庖厨”)一直被视为孟子心学及其人性论的经典案例。有人认为,孟子提出的“以羊易牛”所隐含的恻隐之心,比宗教式的外在清规戒律或卢梭式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怜悯心”,更具有道德奠基的理论意义。

15、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16、7)深恶痛绝:《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17、 在这个过渡阶段,尤其需要为9岁前后(或小学阶段)的孩子提供“刚柔相济、外柔内刚、以柔克刚”的教育,以此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逐步由宽松教育转向严厉教育,由自由教育转向规则教育,规则的形成需要意志品质。

18、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9、  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宣王说:“像这么严重吗?”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20、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 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21、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2、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3、好为人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千万不可以狂妄自大。孔子老师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就这个道理。

24、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5、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26、(典故出处)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27、8)私淑弟子:《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28、   班门弄斧最早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命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29、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

30、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使内心感到愧疚,它就没有力量了。

31、4)当务之急:《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32、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33、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4、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35、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宣王说:“不会。”

36、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37、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38、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39、12)高门大户:《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40、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41、 为了维护和恢复人的天性,“求其放心”,孟子推荐了两个办法:一是消极的思路,避免“一暴十寒”。二是积极的思路,因足够睡眠(夜气)而保持充沛的精气神,以便做事的时候,能够做到“专心致志”。

42、〖必经之路〗 成语典故: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宋·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人之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43、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44、 人心也是一样的:人原本有赤子之心,但是,由于过度开发人的智力,人的良心就丢失了、放走了。于是,孟子在《告子》中正式提出“求其放心”的思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45、〖安宅正路〗 成语典故: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46、9)以羊易牛:《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47、6)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48、画龙点睛,指画完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或写作时在关键地方简明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49、 正如此次疫情期间,老师和家长借助契机对孩子们进行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孩子知道有多少人患上新冠肺炎疾病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更要引导孩子们知道有多少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让孩子们领悟到:因为有同情心,有恻隐之心,在抗疫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么多感动天感动地的故事。

50、   从这故事中我学到了做人要谦虚,随时学,学越多,就知道越多,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了。

51、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谈到:今后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

52、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53、如果谁真的能实行这五项,那么邻国的民众就像父母那样尊重他,要人们带领子女去攻击他们的父母,这样事情自有民人以来还没有成功过。

54、19)负隅顽抗:《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55、也有家长在询问更新频率,所以在这里说明一下啦,现在每一条成语故事的制作,要经过教研-撰稿-录制-剪辑-配图-排版等6个步骤,每篇成语故事大概要经过4个人,花费5个小时来完成。

56、11)陈善闭邪:《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57、  有关荀子的成语故事有《罚不当罪》和《跛鳖千里》等。

58、释义:就是指君主能够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共享快乐的生活。后常比喻领导与群众打成一片,共享幸福生活。

59、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60、 孟子在这里提到几个重要词语:一是“富贵不能淫”;二是“贫贱不能移”;三是“威武不能屈”。这三个词语都是一个成语。做到了这三条,才可以称得上“大丈夫”。孟子的教育哲学其实是重视人的意志力的“大丈夫教育”。

61、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62、  成语故事《人给家足》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个故事讲述了墨子政治上主张《兼爱》、《非攻》,他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他反对非正义战争,希望诸侯国之间和睦相处。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肯定墨子《强本节用》的主张,是《人给家足》之道,也就是“加强农业生产,节省开支用度”,是实现“人人温饱,家家富裕”的办法。

63、 《滕文公》的威武不屈:把“爱与意志”作为人格教育的核心

64、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在位23年,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开疆拓土,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唐太宗虽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

65、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66、 孟子见齐宣王时,说:我听说,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做祭祀的用品。”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祀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祀呢?用羊来代替牛吧!”

67、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失佚了。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68、〖抱关击柝〗 成语典故: 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孟子·万章下》

69、2)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70、一米姐姐:恩。大名鼎鼎的孟子来了,齐宣王非常高兴,给了孟子很高的待遇。孟子也吧啦吧啦对齐宣王说了很多自己治国的理念,可他渐渐地发觉齐宣王不太看重自己政治主张,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当作一块招牌,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罢了。众所周知,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在地理位置上与齐国算是邻居。后来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想趁机去占便宜,他来问孟子,孟子坚决不同意,可齐宣王不听,派兵攻破了燕国,几乎灭亡了燕国。齐宣王非常得意,又来问孟子,带着示威的劲头,潜台词的意思是:你看,你不让我去占便宜,我去了,燕国人很欢迎我们,这不好得很吗?占了地盘,抢了好多东西。孟子不理齐宣王的小心思,只是忧虑地劝齐王撤兵:“大王,齐国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征讨另一个大国,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物、茶水来迎接齐军,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燕国内乱,人民希望齐国能帮助他们跳出水深火热的灾难啊!如果像现在,齐国军队在燕国烧杀抢掠,让燕国人民感到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就会起来反抗的。再者,天下各国原本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齐国又扩展了一倍的土地,却不实行仁政,这就会招致天下的讨伐啊。大王应该迅速下令,宽待燕国百姓,停止搜刮宝器,与燕国民众谋议,推立他们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避免一场动乱。”齐宣王嘿嘿一笑,没有听从孟子的劝告。孟子非常失望。对了,失望用英文是?

71、翻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

72、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73、6)恶醉强酒:《孟子·离娄上》:“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74、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75、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76、   鸣鼓而攻之,指大张旗鼓地讨伐。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7、   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

78、   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