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道家对人生的感悟51句文案

2023-09-04 12:33:45 来源:精选道家对人生的感悟51句文案 点击:59

道家对人生的感悟

1、学会宽以待人,解怨不如不结怨,不自大才能成其大,相信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同意的点个“在看”,也请大家转发分享给身边更多的朋友,福生无量!

2、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十六章》(道家对人生的感悟)。

3、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智慧。 (道家对人生的感悟)。

4、佛教对人生看法基本认为人生是苦的,这个看法决定了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一生下来,便是要受苦的,世界到处充满着苦难。他们认为苦难有八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盛阴。那么造成苦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认为是“集”,即人们对外物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苦。因此有种种行为和烦恼,从而处于生死轮回之中,而得不到解脱。所以要灭此种种欲望,灭苦即达到解脱,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灭”。

5、点评:很多人一提到“无为”,就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大错特错了,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而为。

6、道家思想是自然之道,人要尊重和敬畏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明白自身的局限性,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自然面前人人平等。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了解生命和自身的局限性,是一种至德的表现。一方面,老子和庄子的很多思想,充满了智慧,对人性和大自然的规律都有非常深刻的洞见,但另外一方面,也束缚了人作为独立自由个体,突破自我、改造自然的冲动和能力。道家文化在当代仍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道家传统的内在生命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7、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8、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9、译文:施恩惠于别人,却总惦记着人家的回报,这样的善心善行只不过是交易罢了,和上天恩泽万物却无欲无求的境界比起来,已经是两码事了。

10、世间的根本在于“道”,道的本意在于道法自然。

11、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12、淡化我们对于一己之私欲的过分贪求,淡化小我,不为物累,以求得心灵的安和,实现肉体健康和精神自由。

13、老子在这句话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辩证关系,是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哲学思想。

14、    我还好,前两天都非常平稳地度过。到了第三天,学员们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明显优于前两天,只有我早上出现了轻微腹泻和胃反酸的现象。 

15、他们还认为,人们的不同的行为会造成不同的报应。他们把这种行为称作“业”。“业”指在生的身心活动。这种活动和因果关系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是为“业力”,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是创造未来生命的动力。“业”,从性质上分,有善、恶、无记三类。善恶招受不同的果报,无记不招果报。业是人类向上或向下堕落的根据。人只有超越自我、人生、生死,转化成佛,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实现永恒幸福。

16、道家提倡每一个人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不必有外在的刻意

17、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8、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19、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2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21、❹ 人生有三不斗,越是不斗越兴旺,要重视起来!

22、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23、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24、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25、《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26、节约而不奢侈,收敛贪欲,甘于恬淡,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乃是俭之德。

27、译文: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28、“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

29、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30、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31、❾ 古训:顺境时善待别人,逆境时善待自己!

32、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33、人生在世,当安时处顺,视生死为自然,不为哀乐相困,不为外物所役。活在当下,让生命活得有质量,有价值。如此,生与死,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了。

34、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35、《道德经》中对于宠辱有专门的解读:“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得到宠爱或遭受耻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36、就像《道德经》中所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37、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38、    今年的8月1日,有幸得到师父的垂青,带我们走进了真正的道家辟谷,开始了为期七天辟谷修行,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对辟谷的一些感悟。这个感悟不仅包括我,同时也包括对我师兄弟们对辟谷经历的一些总结和体会。在门派的这次辟谷中我是受益最大,感悟最深。首先先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情况:辟谷前体重197斤多,整天口臭嘴里异味很大挺一个大肚子,打鼾特别厉害,常常影响我爱人的睡眠。然而经过一个周期的辟谷之后,体重下降到了180多一点,现在还在持续下降,打鼾等问题也基本消失,而且现在的精神状态比以前更好了。这次成功辟谷经验让我下定决心,要弘扬这种神奇的传统养生文化,等到机会允许是再帮助更多身心受苦的人,让他们从痛苦中走出来。过去的我在生活中我是一个酷爱美食的胖子,可能跟我的属相和星座有关吧。我属牛,又是巨蟹座,大家知道巨蟹座的人就爱美食的制作,而且我还酷爱零食,平时嘴里总响想嚼点东西吃,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你那么爱吃怎么就没有成为胖子呢!其实我这个人爱吃也不爱锻炼,我平时喜欢安静,安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我增加了脂肪的堆积,但我对食物的瘾就像抽烟的人有烟瘾一样,几乎难以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了一些身体的不良变化,例如:便秘、肠胃不舒服导致诸多毛病,这时我才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我踏上了辟谷之路。

39、❽ 说话须谨,闭是非之口;待人宜宽,开方便之门!

40、《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通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该保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我们生于一个从面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41、“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42、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43、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44、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无为,但无为思想的核心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

45、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46、译文: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47、“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8、人们最好都能在满足身体的基础需要之后都没有其他过强的欲望,“虚其心”就是老子提倡让自己的灵魂澄澈,内心欲望很少,很轻易的就可以被满足,被哄好,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极致境界。

49、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50、师父答:生死病痛属自然现象。人生要活得有质量、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