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孔子论语经典语录及解释65句文案

2023-09-03 19:28:14 来源:精选孔子论语经典语录及解释65句文案 点击:59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及解释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讲解):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愁哀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讲解):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译文: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不带任何功利,纯洁而不含杂质,容易让人心地亲近;小人之间的交往虽然甜蜜得酒一样,但是容易(因为利益)断交。

3、(译文)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因此我们对孔子此番话,亦不能随意运用自己一套思想或语言逻辑规律来加以批评。

6、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同时要坚定志节;恳切发问,同时要就近省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7、(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论语》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茫然无得;只思考不读书,思路就会闭塞不通。”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论语》

12、4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孔子论语经典语录及解释)。

13、(孔子语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孔子《论语》

14、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15、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6、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7、我们当知,如无第一步实践,便无从有第二步。如无第二步到达,亦无从说到第三步。此属一种人生境界,非关思想体系。因此中国人教人做学问,必须知行配合来做。即如学问二字,也都是属于行的方面者。

18、译文:孔子:“把看到听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勤求学问,从不自满;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19、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博闻多识的人交朋友,那是有益的;同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同看风使舵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那就有害了。”

20、(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就不尊重你;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21、译文:孔子说:“颜回真高尚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一个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那样的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颜回真高尚啊!”

22、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3、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2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释义: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2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6、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27、译文:子夏说:“各类工匠要长期留在市场,观摩比较,才能善尽他们的职责。君子则要靠努力学习,才能领悟他的理想。”

2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29、愿车,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30、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31、孔子论述认真思考和努力读书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

32、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33、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34、孔子语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5、孔子说:我15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30岁,完全成熟。到40岁,已经不会陷入迷惑了。到50岁,懂得了天命。到60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70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孔子语录十则原文及翻译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36、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3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38、译文:卫国的公孙朝请教子贡说:“孔仲尼在何处学习过?”子贡说:“周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散落在人间。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要的部分;才德平凡的人,把握末节的部分,没有地方看不到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我的老师在何处不曾学习过?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3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0、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41、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42、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43、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释义: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4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释义: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45、译文: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46、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47、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48、孔子说:“该是‘恕’吧!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应强加给别人。”

4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50、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51、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去,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宏伟壮丽,与连绵房舍的多彩多姿,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很少吧。叔孙先生这种说法,不也是很恰当了吗?”

52、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5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孔子《论语》(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54、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55、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释义: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5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57、(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5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59、译文:孔子说:“聪敏而爱学习,不以向下面人请教为可耻……。”

60、孔子语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1、为便于读者朋友学习了解这部重要经典,开启修齐治平的人生智慧,特向大家推荐馆藏数种解读《论语》的名家著述。

62、(孔子语录)有教无类。--出自:孔子《论语》

6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64、(虽然熟读《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应对;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