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知行合一下一句94句文案

2023-08-27 13:22:36 来源:精选知行合一下一句94句文案 点击:59

知行合一下一句

1、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2、这套日历和市面上其他日历都不一样,核心就在“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上!

3、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4、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5、当代阳明心学领军人、百万畅销书《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度阴山老师,

6、 所以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懂得一心待事,用心无贰。孔子韦编三绝,书简上的牛皮绳翻断多次,才成一代圣人;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成就《红楼梦》的传奇;李时珍尝百草、行万里,三十余年,才著成《本草纲目》。

7、致良知,即知即行,良知与笃行和合。“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人皆有良知,这是每个人都先验具足的,但能致之与不能致之,却有极大的差别。这里的问题在于,王守仁强调把人的良知所知贯彻到行为实践,因而区分了良知与致知,这就使他不能像之前所谓“知而未行只是未知”那样讲良知不致便不是良知。他晚年虽然仍然提倡知行合但反复强调良知人人本有,只是很多人不能致其良知而已。其重点不再是强调知行本体的合而是强调知行功夫的合即知之必实行之。(知行合一下一句)。

8、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9、身处荒蛮之地,便做身处荒蛮之地该做的事,身处患难之时,便做身处患难时该做的事,无论何种情况都能恰当自处。

10、王阳明先生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到父亲是“知”,孝顺父亲是“行”,王阳明的意思是:见到父亲以后,孝顺父亲的心自然会起来,不需要谁去要求他,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人的良知的本能。

11、后面我们分析四句教时会进一步阐明,良知虽然无善无恶,实为至善。“知者,良知也,天然自有,即至善也。”“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

12、王阳明笑了笑说:“我从来就没要求你丢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其实你平常的断案就是在修行心学。”

13、能力固然重要,但心态更为重要。王阳明被派去南赣平叛,面对险境他能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14、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15、“学以致用”出自李新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我们所学的知识,要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16、致良知,即本体即工夫,本体工夫和合。作为本体的良知,自然流行发用为工夫。良知流行发用的过程,是良知推致、扩充到事事物物,其间往往有物欲牵扯遮蔽,于是需要克服私欲障碍的工夫,“做工夫的,便是本体”。

17、要做到学以致用,就要掌握分解式学习的方法,将复杂的内容拆解为多个更简单的步骤,然后从最简的步骤开始,最简入门。

18、那么,“无我”在这里是怎么实现的呢?其实,就像跳广场舞一样,任何一种集体性的舞蹈,都对每一个参与者有很强的摄受力。什么叫摄受力?其实,所谓的摄受力,就是让每一个参与者个体在这个浑然一体的集体面前放下自我,融入整体,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没有一个跳集体舞蹈的人,哪怕是跳大妈式的广场舞,能够不按整体节奏,而按自己的想法在跳的。按集体的节奏走,既整齐好看,舞蹈者自己也是一种享受;而不能按整体的节奏,或者跟不上整体节奏,自己都会觉得跳得难看又难受。

19、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20、精益管理的两大支柱,准时化和自働化,都是符合知行合一原则的。“准时化”就是“准时生产”的意思。准时生产是指“将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供给每一道工序。”(大野耐一《丰田生产方式》)这里的三个“需要”并不是由上级下计划,下到每个生产单位,而是由每个生产单位根据后工序的实际情况,来及时快速地生产出来。及时掌握后工序的需求是“知”,快速生产出来是“行”,这就是“知行合一”。

21、还通过反复的选品和尝试,解决了市面上大多数日历无法摊平的问题,180°展开,写写画画无压力!

22、要做到学以致用,就要掌握分解式学习的方法,将复杂的内容拆解为多个更简单的步骤,然后从最简的步骤开始,最简入门。

23、“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24、 译文:坚持自己的志向就像心痛一样,一心只想着痛了,哪里还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25、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26、意思在告诉我们,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世间万物都是靠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想要知行合就必须循序渐进!

27、意思是:最高深的道理隐藏在最简单的事理中,有悟性的人可以从最简单的事理中获得最高深的道理,从而成功。

28、吃过才知道是酸甜还是苦辣,穿过才知道鞋子是合脚还是夹脚!

29、正因为孔子花费了超出常人的数倍时间和精力,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到极致,才弹出如此炉火纯青的曲子来。

30、“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王阳明

31、“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须要彻底彻根,不使得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32、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33、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34、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35、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上,并从错误中升华自己,然后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

36、王阳明的众多弟子中有一位是朝廷官员,他特别想学习知行合一的精髓,但是公务太忙以至于无法专心学习,便问师父该如何取舍这二者?

37、 一个人,若无小志,就不勤快,容易懒散;若无中志,内心无秩序,容易忙碌而无所根基;人无大志,则没有气势。

38、王阳明的学生曾问他,许多人知道对父当孝、对兄当弟,却不行孝弟,知和行明明是分开的,怎么能说知行合一呢?王阳明回答,“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39、这表明,良知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体系,良知作为意识结构的独立部分,具有对意念活动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良知作为先验准则,不仅表现为知是知非或知善知恶的天然能力,还表现为好善恶恶的价值品性,良知既是道德理性,又是道德情感。也因如此,良知是自家的准则,是瞒不过的,人做了坏事,会受到良知的谴责。

40、现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心浮气躁,无法镇定神闲地去做事情。而这个“笃行”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和需要学习的。

41、钱、王二人对四句教发生争论,王畿认为心体与意、知、物是体用关系,心体无善无恶,意、知、物也应都是无善无恶,所以他认为四句教后三句应该为“意即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无善无恶之物”,就是说,心意知物都是无善无恶的,这种看法称为四无。而照钱德洪看,意有善有恶,所以才需为善去恶,否定意有善恶,就根本否定了功夫,他对心体无善恶的说法也有怀疑,在他看来,说心体至善无恶可能更好些。这种观点称为四有。为此两人请教王阳明。王阳明的回答据载如下:

42、意思在说我们已经辨别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而且已经学会了,还在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才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43、 持志如同心痛,意思是教我们念念不忘所立的志向,而不要一曝十寒。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也就是说,有志气的人立志,就会坚定不移地去做,即使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而没有志气的人立志,往往没有毅力去坚持,所以常常放弃、常常立志。

44、如果说朱熹的格物观有三个要点即物、穷理、至极的话,王守仁的致知观念也有三个要点,即扩充、至极、实行。“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致良知,一方面是扩充自己的良知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是指把良知所知实在地付诸行为中去,从内外两方面加强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具体而言,致良知包含下述涵义:

45、王阳明揭示这一客观规律的意义是什么呢?他无非告诉我们:人心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是混乱的、无序的。所以,要管好人心,要掌握这一规律。那就是:真正的“知”,一定会让人产生“行”的念头;但产生“行”的念头,不代表就一定能产生“行”的动作。“行”的念头和“行”的动作之间,隔着人的一个“自我”。

46、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47、意思是:最高深的道理隐藏在最简单的事理中,有悟性的人可以从最简单的事理中获得最高深的道理,从而成功。

48、“要晓得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如人在床上思量去偷人东西,此念动了,便是做贼。若还去偷,那个人只到半路转来,却也是贼。”

49、离开良知,天地万物就了无根据。而且,作为造化之精灵,良知是精神性的实体,它虽然超越万物,却又能“应感而动”,反过来,人如果能回应良知之感召,与宇宙同体同心,则是人生之至乐。

50、“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51、当然,也不要每天都在思考(认知),而不去行动。当你看清一件事的时候,就立刻去践行!

52、参与人数数量越多,赠送图书数量也会越多喔!

53、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54、不仅赏心悦目、逼格满满,喜欢记录生活的朋友也可以在日历上写下自己的每日心得。

55、“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王阳明

56、笃行致远主要是形容一个人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及素养,并且要注重实践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不负芳华,做到以上的笃行致远,才可以算得上不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正值青春的时候,就当以学习为主,注重自己的行为修养,知而不行,是为不知也。

57、善恶感应,不差分毫,如同人做一件善事,起初没有想到会有善报,但善报自然会来,做了一件恶事,起初也没想到恶报到来,但恶报自然会来。如同形与影,影子一步也不离形。如果能把报应二字反复思考,择善而从,自然就会避免恶报,得到善报。

58、王阳明从37岁龙场悟道到50岁始揭致良知之教,其间历十几年,他终于确认《大学》中致知的知就是孟子所讲的良知,因而把致知发挥为致良知。这标志着心学哲学逻辑结构把《大学》致知与《孟子》良知合起来的新的表达。

59、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如果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好方式。

60、译文: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61、一个人只有当他放下自我的得失心时,才能真正地凭天性去做事。所以,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要变成我们普遍见到的“知行合一”,它其实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每个人都不要把自己的那个“我”看得太重,要“无我”。

62、王阳明的这个命题一方面强调行是知的功夫,即知以行作为自己的实现手段。这样,没有什么独立的、先于行或与行割裂的知,要达到知,就必须通过行。

63、不单做学问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火纯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64、这样的一本日历,无论是自用还是送人,都很有品位!

6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6、外界事物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讨厌的感觉,如果人的好恶无法完全节制,那么这样一来,不停的累加,最终会被无穷的外界物欲所淹没,以致于人的天性完全丧失了。

67、原文: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得到功成。

68、痛、寒、饿、食物是否好吃、道路是否平坦,都必须依赖亲身体验的实际活动才能为我们所知。王阳明看重的是一种感受性的、经验性的知识。从知行本体看,知识必然带来行动;从亲历之知角度,只有行动才能获得知识。

69、“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70、请在2020年8月24日20:00之前在将本页面分享至朋友圈(中奖后会核对截图)并在留言区附上不少于20字的留言,内容可以谈谈对这套书的想法 有哪些事情是值得你每天坚持的 写得越好越有机会中奖;实在写不来的写几句感谢或者吐槽精品汇的也行,另外点击右下方(在看)。我们将在留言区里随机选择3位朋友获得奖品。(留言只能出现前100名,所以先到更有机会)

71、所以,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思想指向的是一个与道德伦理不同面向的问题,指心对任何东西都不执著的本然特性是人实现理想的自在境界的内在根据。它所指向的,就是周敦颐、程颢、邵雍等追求的洒落、和乐的自得境界,其中也明显吸收了禅宗的生命智慧。

72、是日夜分,客始散,先生将入内,闻洪与畿候立庭下,先生复出,使移席天泉桥上。德洪举与畿论辩请问。先生喜曰:“正要二君有此一问!我今将行,朋友中更无有论证及此者,二君之见正好相取,不可相病。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二君相取为益,吾学更无遗念矣。”德洪请问。先生曰:“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饐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费纤毫气力?德洪功夫须要如此,便是合得本体功夫。”畿请问。先生曰:“汝中见得此意,只好默默自修,不可执以接人。上根之人,世亦难遇。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此颜子、明道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二君已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畿曰:”本体透后,于此四句宗旨何如?”先生曰:“此是彻上彻下语,自初学以至圣人,只此功夫。初学用此,循循有入,虽至圣人,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功夫,亦只如此。”先生又重嘱付曰:“二君以后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人心自有知识以来,已为习俗所染,今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是日洪、畿俱有省。

73、意思:脱离实际地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

74、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75、感悟: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76、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77、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78、他四处寻觅良师益友,想要学习如何成为圣人,尽管失败多次,也没有阻止他成圣的决心。

79、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80、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坚持。认准一个方向,持之以恒,不懈怠、不颓唐,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81、因此知行合一要依附在切实的事物上,一旦离开反而毫无边际,甚至会无从下手。

82、《国学与管理·直播间》第33期诚邀您进直播间与曾伟教授、赵贵忠老师、陈志国老师、冯景宏老师、施为民老师一起互动交流!

83、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而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要牢记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84、小树刚发芽时,不能浇太多的水,随着它一天天长大,浇灌的水量也是在循序渐进地增多。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浇灌水量的多少。

85、 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讲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经过对“立志”“知行合一”“勤学”的深刻学习后,可从三个层次理解“立志”。

86、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

87、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是在修行。

88、“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王阳明

89、每一道工序都根据后工序的实际需要,及时地、不多不少地进行生产,最终就能恰到好处地满足客户需求,而又让我们没有太多的库存,使我们的成本最低。所以,实施精益管理的企业,它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链条,每一个环节,都按照“知行合一”的方式,环环相扣地流动着,振动着。

90、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而不是清静。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91、“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92、慢慢的,孔子弹奏出来的曲子给人感觉清新脱俗,跟普通的琴师完全不一样。

93、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