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孟子著名文章73句文案

2023-08-09 12:34:37 来源:精选孟子著名文章73句文案 点击:59

孟子著名文章

1、   基于这个思想,就出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训了。时时刻刻告诫执政者,要“以民为本”。孟子的这个思想,后世读书人,发挥到了极致,如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思想就是孟子思想的升级版本。范仲淹不仅仅是“与民同忧乐”,而是“先民忧后民乐”了。有意思的是,佛家也有一位这样的忧民者,这位菩萨就是地藏王。他发过一个宏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孟子著名文章)。

2、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3、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

4、孟子离开齐国之前,还在昼邑这个地方休息了三晚,有人对他这种行为不能够理解,便认为他来齐的目的不过是希望得到荣华富贵,现在得不到,又拖拖拉拉地不肯离去,其居心令人怀疑。孟子的一番解释为我们展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利益的真实的内在精神世界,情真而辞切,无怪乎朱熹认为:“此章见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本心;爱君泽民,倦倦之余意。”(《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孟子继承了儒家一贯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精神,并以人民的利益为衡量标准,一旦齐王回心转意,他也并不以个人以前的怀才不遇忿忿为念,而是全心辅佐君王使天下受益。如此坦荡的胸怀使得批评他的人不能不感到自惭形秽、自称为“小人”了。

5、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6、我心目中的孟子是善良的。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这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许多的进步意义。

7、《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8、寂寞的孟子不甘于寂寞,他不断的在各国游说,他只是为了实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无饥色”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样遥不可及。他不断地寄希望于各国君主,而那些醉心于战争的君主们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9、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其妻子,则如之何?”

10、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1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2、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13、心得分享:我非常佩服中国古人的识人之术,他们厉害到可以精确预测到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最终命运。我个人读过两本古代识人之书:一本是三国时期刘劭所著的《人物志》;一本是晚清曾国藩所著的《冰鉴》。据说这两本书是识人相面必看之典籍。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看,尤其是做团队领导的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士。

14、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诏告天下说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次日钱唐上疏力争劝阻,加之天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无光,于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谕旨:“孟子辩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又恢复了孟子在文庙中的待遇。(3)越南学者张汉超在文章中说:“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6、(图来自网络,侵删。)(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17、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18、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19、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0、(大丈夫应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义’;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21、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22、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5、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

26、心得分享:孔门三乐,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7、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8、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29、孟子还有很重要的一段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个意思就很明白了,孟子认为老百姓对待君王的态度,完全可以参照君王对待老百姓的态度来调整。放在当今企业组织中,这条标准同样可以适用:下属对待领导的态度,完全可以参照领导如何对待下属来调整。

30、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31、孟轲(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为宣传其思想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国君,不为所用,退而著书,教授弟子。

32、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33、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4、《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35、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36、  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37、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夫子‬就是‬孔子‬,这是‬孔子‬对‬弟子‬子路‬说的话‬。他就是‬让‬子路明白‬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宁愿‬冒‬被‬老虎‬咬死的风险‬,也要‬搬‬到‬苛捐杂税‬少的‬地方去的‬心理‬。

38、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39、百家讲坛之《孟子的智慧》第二讲:(傅佩荣主讲)

40、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41、有一次,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42、《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43、  统治者经常将自己比喻成“孤家寡人”;孤家寡人不好做,高处不胜寒,做得好流芳百世,做得不好遗臭万年。身死国灭的君王比比皆是啊。

4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45、张公富奢华,孟子贫轗轲。——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46、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47、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48、庄子也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不是站在高岗上的寂寞,而是想要自由实则自由不了的寂寞,在那个大家都不自由的时代,庄子怎能独自超然与物外呢?正因为庄子不是站在高岗上,所以他没有孟子的视野开阔,所以他也写不出如孟子般大气磅礴的文章,他更说不出“生与忧患死于安乐”“德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婶富哲理的至理名言。

49、《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50、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51、《孟子》一书,当然不如《论语》那样醇正平和,而是有许多头角峥嵘、意气风发的“圭角气”。我的一位学生,曾直接说孟子“自恋”。而我也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孟子有纵横家之风”。

52、对我来说,孔子如祖,孟子如父,孔子始终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孟子时而和颜悦色,时而威严呵斥。

53、东汉后期,臧否人物似乎是一种潮流。其实无论如何点评人物,大体上就如《孟子》中的这则故事所讲:“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小才不足以当大位,唯有参透“君子之大道”的人才可能做到“以永终誉”。

54、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

5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6、所以,孟子以为,秉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施以仁政,国家进入的是一种良性的发展,它不仅施惠于百姓,更能在各个方面使国家达到良好的平衡与和谐,从而获得高于一般的利与益。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重温此言,千载之下,仍透着不可轻视的睿智。

57、  长官(孔距心)说:“这是我孔距心的罪过啊。”

58、《孟子》一书共有三万多字,在古代著作中,算比较长的了,《孙子兵法》《大学》《中庸》《老子》这些经典都只有几千字,而另外一部儒家经典《论语》也只有一万多字,所以,《孟子》是四书里面文字最多的一本书了。那这本书究竟讲了哪些思想观点呢?我梳理了三条主线,概括起来是三个字:仁、善、心。

5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60、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6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62、  原始儒家有很多可贵的思想,比如孟子的另一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很明显,孟子认为所谓禅让不过是一种形式,关键是是继承人有没有这个德行和能力来治理国家,如果没有这个资格治理天下,百姓就可以让他下台,换一个合理的君王来治理。那么怎么证明此君王是否适合做君王呢?只有一条标准:老百姓的支持与否。因为老百姓就是天,天就是老百姓。

63、(本卷鉴赏) 一提起战国时代,便在我们的头脑中唤起一派厮杀呐喊、尘土蔽天的战乱景象。在这个以实力兼武力纵横天下的年代里,强国以其野心、弱国以其梦想都不约而同地憧憬起前代霸主的事业。以齐国之强大,自然不免时常回想起齐桓公时初主中原的王图霸业,对于前来游说君王的人,更不免将之与辅佐有功的管仲比较一番。然而,这些头脑发热的畅想在清醒的人面前便只是浮游泡沫罢了。孔子已然指出:“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孟子与孔子一脉相承,在这个问题上同样看得十分透彻。本篇首章即以孟子弟子公孙丑的问话引出了孟子对于王道与霸道的严格区分。与本篇第三章相参可见,孟子认为,“以力假仁”是“霸”,而“以德行仁”方是“王”,二者大为不同,且从行事的效果来看,“霸”道只能使人力量不足时短暂屈服,而“王”道却能使人心悦诚服,显然,“王”道之高妙远在“霸”道之上。回到管晏的所作所为上来,他们“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公孙丑上》),条件绝佳,而结果却是“功烈如彼其卑也”,这个“卑”正是只成就了远在王业之下的霸业之“卑”,可见在心里早有一番计量的孟子眼中,自然不屑与之相提并论了。从孟子的分析中,我们还不难发现,亚圣对时机的掌握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逢乱世而欲推行“仁政”,在旁人看来,犹如逆风而行,举步维艰,孟子却独具慧眼,笃信在“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的今时今日,一旦施行“仁政”,必能使人民欢欣鼓舞、大力拥戴,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便是“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抓住有利时机,正是聪明人事半而功倍的关键,无怪乎孟子能够自信地说:“以齐王,由反手也。”

64、 中国人识人大体从“品行”和“才能”两个维度来衡量。通过排列组合可划分成: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四种类型。从“精、气、神、筋、骨、气、色、仪、容、言”等全面考量一个人的富贵贫贱。曾国藩甚至总结了一套识人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65、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66、孟子可以说是先秦思想家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的,对于百姓与国君,他甚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论,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当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的君主专制社会里,这一思想无疑带着超越时代的光芒,而与当时君主至上的观念格格不入。他认为残害人民的君主不应该被看作君主,因此他对齐宣王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者也。”不仁不义的国君只是一独夫,而非君王,所以杀商纣王并推翻其王朝不应视为弑君造反。我们可以想见,所有的君王在依据着孟子的理论往下推论时,大概都不免要联想到自己而冷汗涔涔吧。虽然,孟子的理论看上去凌厉非常,其实质还是为了帮助君王更好地御民,获得坚实的国家基础以作王道的打算。但是,它仍像一支擦亮的火柴,点醒了后世的知识分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就指责历代君主以天下为私产,残害人民,指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原君》)。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有过同样的论述。近代思想家严复在阐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也说“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此古今之通义也”(《辟韩》)。孟子言论中的这些“革命”的因子也引起了君王的警惕和不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孟子的言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将《孟子》删除三分之将孟轲的牌位逐出孔庙,“命罢配享”,并诅咒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邪?”恨不得将孟子拉回明朝,开刀问斩,可笑朱皇帝这样的兴师动众,却不解孟子的真义,不加掩饰地把其统治的真面目、真性情全都抖搂出来了。

67、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8、“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69、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70、经常给企业授课,难免会有学员问道:“老师,可否推荐些值得阅读的书籍?”每次听到这样的询问,就会想起孟子的这句话:“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我一般会和学员朋友们说:“我是一个知识洁癖者,一般的书我是看不上的,你可以说我清高,但我依然我行我素。如果非要我推荐的话,我读书有两个标准:一:作者已故,经典永存。且作者死的越久越好。因为他们的书籍已经经过历史长河的检验。二:作者健在,社会公认。必须是全球顶级权威推荐。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得看那些值得看的书。否则就是被大量的文化消费品浪费生命。

71、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72、孟子认为,心是道德的主体,或者说,人的道德观念都是从心发展出来的。孟子著名的“四端说”,就是阐述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行,都发端于人的四种本性或者说本心,孟子说,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发端于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这四种本心。孟子在“心”这个主体上,扩充了四心,并发展出了“仁义礼智”的四种道德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儒家的伦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