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大全 > 正文

精选伏尔泰简介资料60句文案

2023-08-07 12:54:31 来源:精选伏尔泰简介资料60句文案 点击:59

伏尔泰简介资料

1、总而言之,伏尔泰在欧洲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中作出的巨大的贡献,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

2、布鲁特斯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人行政长官,她有着光明磊落的性格,在历史上,是一个维护民主,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的形象,雕塑显示了面对严酷现实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3、材料四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利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

4、“尊崇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再加诸讲道德、守法律……,就构成了中国人的宗教。”“皇帝自古就是大祭司:由他来祭天——天乃天地之主宰。”至于“我们称之为Confucius的孔夫子,生活于距今二千三百年前,比毕达哥拉斯还略早些。他恢复了这个旨在公正的宗教,传授它,且无论地位尊卑,皆身体力行之”。是他“给予上帝以人类思想所能想见的最纯美的定义”。

5、  旅居美国的瑞士达达主义者马塞尔·杜尚使用的现成品概念,以及他对大众文化的兴趣,为日后的波普艺术提供了一种参照,并促成了从视觉艺术到音乐、表演等领域的诸多精妙推演。而稍晚一辈的瑞士艺术家让·丁格利则更进一步,如果说马塞尔·杜尚还是关注于“作品—工业产品”的形式层面,那么让·丁格利则是着手拆解并重组“作品—工业产品”的具体“功能”,借助功能无效性对抗现代社会之于功能的期待。他将达达主义者青睐的拼贴,发展为大型动态机械装置作品,将各色材料不精密而不勤勉地组合,并催生疏松而荒谬的运动。

6、最后一层意思则是人本主义。它超越了伦理,要求人们对人学进行哲学反思,探索“人之所以为人”,怎样为人,人为何和怎样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协调。(伏尔泰简介资料)。

7、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采源于感觉经验,但他又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

8、包华石广泛征引文献和视觉材料,以说明不论中国还是英国,当面对愈加放纵的特权和专制权力时,众多名人志士都采用了相似的策略予以理智回击。而今天,我们却只对有所谓“欧洲近代早期”的发明耳熟能详。事实上,前工业时代中国和英国的历史发展有着众多相似的经历,譬如受过教育的非贵族人士的崛起、印刷技术的普及、大众识字率的提高、不断扩张的艺术市场、公共领域的出现等等。正是这些共性经历,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在18世纪产生了革命性互动。

9、中学毕业之后,父亲一心想让他学法律,将来当法官或律师,但伏尔泰却立志成为诗人。

10、1726年,伏尔泰又遭贵族德·罗昂的污辱并遭诬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达一年。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在英国居住三年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著作《哲学通信》。

11、我们可以看到,卢梭与伏尔泰的矛盾并非单纯的人际交往不愉快,更多的还是思想层面的冲突。卢梭出身贫寒,世俗生活困顿;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出身于布尔乔亚阶层,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公证人,后来他选择以伏尔泰为名,在菲尔奈过着贵族生活,是最典型的沙龙文人。这种差异不仅导致他们相互看不顺眼,更重要的是,两人思想立场根本不同。卢梭总是站在人民一边,认为伏尔泰的无神论表达的只是文人的闲情逸致或焦虑不满,但这种思想并不符合大部分贫困民众的需要,且最终只会有利于富人:无神论立场使得富人可以放开手脚自私自利了(JudithShklar,MenandCitize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9,pp.2,112-113)。

12、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13、有关英国的报导是对法国的正面攻击。信札后来的考订版《哲学信札》出版人古斯塔夫·兰逊对信札特色的概括可谓切中肯綮:“它们是掷向陈旧政体的首枚炸弹。”《哲学信札》报导英国的现代性和充满智慧的论战性,让法国读者自己去比较两国的社会制度。英国主要提供了法国匮乏的东西: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宗教宽容——归功于自然神论者的宗教宽容。

14、他来到一个比法国更黑暗,更残酷的封建专制国家,却幻想借助“开明君主”的力量,进行某些社会变革,实现启蒙主义理想。

15、《西中有东》充分体现了包华石艺术史与思想史并重的独特研究路径,不仅论述逻辑完整,而且在方法上颇富新意,采用了跨语际、跨视觉分析。

16、加塔梅拉塔骑马像(青铜),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刻,由多纳泰罗作于1443-1453年间,立于帕多圣安东尼广场,石膏像为青铜像的复制品。

17、小结: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体系来结束本堂课,强化学习效果。

18、由此,伏尔泰进一步分析了东西方社会法律与风俗习惯的历史差异性,甚至认为东方民族的品性要好于西方民族(注:参见伏尔泰:《风俗论》下册,第479页。)。他驳斥了欧洲人对中国传统习俗与礼仪的极大误解,指出欧洲人因中国人有跪拜的礼仪风俗就轻率地说他们崇拜偶像,这种指责是自相矛盾的。对中国礼仪的极大误会,产生了欧洲人以他们的习俗为标准来评判中国人的习俗,由此把欧洲人偏执的门户之见带到世界各地。伏尔泰对东方人的智慧叹服不已,认为尽管东方人没有细腻的温情,他们散漫无序,但是,“东方人闪烁出智慧之光,他们用言语来描绘,虽然比喻形象往往大而无当而且互不连贯,人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卓越之处”。(注:伏尔泰:《风俗论》中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18页。)按照伏尔泰的看法,东西方各个民族与国度的风俗、习惯与法律是有差异的,“各国的风俗、习惯、法律、变革虽然有相同的根源和目的,但却是千差万别的,它们构成了描绘世界的画卷”。(注:伏尔泰:《风俗论》下册,第453页。)“各国人民不是按照同一个模式管理自己的”。(注:伏尔泰:《风俗论》下册,第133页。)比较东西方两大文明系统,伏尔泰得出的结论是:“不论我们谈亚洲的哪一个文明国家,我们都可以说,它曾走在我们前面,而我们现在已经超过了它”。(注:伏尔泰:《风俗论》下册,第107页。)在东西方民族与文化的交往过程中,欧洲一些国家的君主或教会向东方派出他们的使者或传教士,这些人回国后给欧洲人带来了许多有关东方的信息、传闻和材料。伏尔泰主张对欧洲人写下的这些东方见闻录持怀疑的态度,(注:参见伏尔泰:《风俗论》上册,第2—3页;《风俗论》下册,第19—20页。)但关于东方的艺术与科学的史料,却应给予重视,应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注:参见伏尔泰:《风俗论》上册,第2页。)在伏尔泰看来,欧洲开始超过亚洲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标志是地理大发现及其后欧洲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近代早期的地理大发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给东方与西方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伏尔泰以敏锐的目光分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东西方民族与文化交往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达·伽马的这次航行使旧世界的贸易往来发生了变化”;(注:伏尔泰:《风俗论》下册,第7页。)哥伦布的“新大陆的发现,无疑是我们地球上的头等重要事件,因为在这以前,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直是一无所知,迄今为止的任何伟大业绩在这一新的创举前都相形见绌”。(注:伏尔泰:《风俗论》下册,第27页。

19、1770年,伏尔泰在《哲学词典》中坦陈他对研究儒学的热情:“我认真研读了他(指孔子)所有的著作,我做了摘录。我在那里边只找到最纯正的道德,没有一点江湖骗子的色彩。”伏公的《页边笔记》和札记本都向我们证实了上面那段自述的真实性。在《页边笔记》中,举凡涉及孔子,涉及儒学的著作,伏尔泰都做满了标记,画满了下划线;而在札记本中我们也能找到诸多有关儒学的笔记,有时甚至还有他整段整段抄录的孔子语录。此外,他的个人藏书中也收藏了大量相关书籍,这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证实了伏公所言为真。

20、但是伏尔泰还真的是个天才,在学校的期间,不仅自学了拉丁语和希腊语,还熟练掌握了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英语,这让伏尔泰的眼光变得更加开阔,他看到了整个世界发生的变化。身陷囹圄:对抗王权,惨遭构陷但是伏尔泰这样的刺头是不会被封建政府所接受的。1715年,伏尔泰因为写诗讽刺当时法国的摄政王而被流放到苏里这个偏远之地。

21、正是在这场论战中,中国传统的典籍——其中主要是儒家典籍——被耶稣会传教士们大量翻译成了西文。至1789年止,四书的全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均已被译成法文,而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也已通过节译、改写、简介等方式被介绍给了法国公众。

22、本书将描述欧洲史和记述西方哲学人物传记结合起来,市场上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图书较少。

23、雅典娜,圣奥林匹斯特兰蒂斯格勒众神会最高领袖,是希腊神话中奥林波斯十二神,她是乌云和雷电的主宰者农业与园艺的保护神,她传授纺织、绘画、雕刻、陶艺、畜牧等技艺给人类,司职法律与秩序的女神,她创立雅典娜第一法庭,即拔牙山法庭,还有她专有的城邦雅典城。

24、1749年,夏特莱侯爵夫人因难产逝世。伏尔泰短暂地回到巴黎。

25、了解伏尔泰的生平,理解伏尔泰自由与平等的思想主张,简要评价伏尔泰。

26、显而易见,伏尔泰描绘的这第一个孔子完全就是个中国的宗教首领。

27、在《风俗论》的开篇,伏尔泰将人类远祖的生存状态描述为“离群索居”。他认为这种生活状态尽管实际存在过,但并不符合造物主赋予人类这一物种的自然法则;相反,在他的安排下,人天生热爱群居,且会不断走向完善。

28、长久以来,古代中国的政府形式及其运作就引起了欧洲人的广泛兴趣,伏尔泰尤为赞赏。他心目中的理想政体形式乃是君主制(不是专制政体)。而儒家所宣扬的以“仁政德治”为特征的中国政制形式,与伏尔泰的“开明君主制”的理想政制模式恰恰相契合。(注:参见孟华:《伏尔泰与孔子》,第140—143页。不过,有的学者认为,伏尔泰对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的中国式的德治主义及家长式统治唱赞歌,这带有过于夸大的溢美之词。伏尔泰的这一政治理想,很快被法国启蒙思想的发展所淘汰。当代伏尔泰后来转向英国式的民主立宪制时,中国的家长式德治主义也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参见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学林出版社,1991年,第205页。)由此,他分析了传统中国的帝国统治形式,不同意欧洲一些传教士以及孟德斯鸠关于中国专制制度的看法,指出:“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而这正是我们将要讨论的。这里我们只须指出:在帝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受谴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在和平时期,官府的意见从来都具有法律的力量。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混的责难”。(注:伏尔泰:《风俗论》上册,第216页。)伏尔泰对古代中国的行政运行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吏部掌管各省官吏;户部掌管财政;礼部掌管礼仪、科学和艺术;兵部掌管战事;刑部掌管刑狱;工部掌管公共工程。这些部处理事务的结果都呈报到一个最高机构。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注:伏尔泰:《风俗论》下册,第460页。)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这样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古代中国政府并非孟德斯鸠心目中那样的专制政府。“在这种行政制度下,皇帝要实行专断是不可能的。一般法令出自皇帝,但是,由于有那样的政府机构,皇帝不向精通法律的、选举出来的有识之士咨询是什么也做不成的。人们在皇帝面前必须像敬拜神明一样下跪,对他稍有不敬就要冒犯天颜之罪受到惩处,所有这些,当然都不能说明这是一个专制独裁的政府。独裁政府是这样的:君主可以不遵循一定形式,只凭个人意志,毫无理由地剥夺臣民的财产或生命而不能犯法律。所以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执行这些法律的机构越多,行政系统也越不能专断。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注:伏尔泰:《风俗论》下册,第460—461页。劳伦斯·克拉德认为,伏尔泰称赞了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区分了专制主义与暴政,强调尽管在中国也可以找到暴政的例子,但是“在这幸福的国度里”,这种现象是极少发生的。参见《西欧著作中的东方社会史》,译载于《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15辑,第103页。)在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国度,那里的皇帝应该是“首席哲学家”,他所颁布的诏令,充满着伦理的教诲和教义;中国的皇帝也是“首席大祭司”和“第一位耕农”。由此,伏尔泰甚至肯定一些欧洲传教士关于雍正皇帝的看法,对这位皇帝褒扬有加,指出:“这位皇帝是历代帝王中最贤明、最宽厚的一个。他一贯关心减轻穷人的疾苦,让他们劳动,他严格地遵守法律,抑制僧侣们的野心和诡计,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富裕,奖励一切有益的技艺,特别是土地的耕作。在他的治下,所有的公共建筑、交通要道和联结这个大帝国各河流的运河都得到了维修,工程宏伟而又省钱。在这方面,只有古罗马人才比得上”。(注:伏尔泰:《风俗论》下册,第466页。按照安田朴的分析,伏尔泰之所以称赞雍正是最为贤明的皇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颁布了将基督教传教士们拒于中国国门之外的敕令。参见(法)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第746—753页。)在伏尔泰的笔下,古代中国政府兴建公共设施之举,是与其家长制统治和施政理念密切相关的。“正因为全国一家是根本大法,所以在中国比在其他地方更把维护公共利益视为首要责任。因之皇帝和政府始终极其关心修桥铺路,开凿运河,便利农耕和手工制作。”(注:伏尔泰:《风俗论》上册,第216页。)

29、《哲学辞典》是伏尔泰的一部著作,该书旁征博引,论述范围极其广泛,从宗教、历史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均有涉及。

30、伏尔泰听闻卡拉案件后,毅然放弃手边的工作,伸张正义,保护无辜。为搞清事实的真相,他和卡拉两个逃难到日内瓦的儿子交谈,确信让·卡拉是无辜的。他给许多有名望有地位的朋友写信,明确表白自己的态度,对他们施加影响,谋求他们对这一工作的支持,他还组织了一个辩护委员会,并分头取证,准备充分材料。

31、马塞尔·杨科原画已经遗失的作品《伏尔泰酒馆》

32、有学者认为:拉近这两位启蒙大师距离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中国共同的热爱。当杜尔哥仍是行政法院审查官时,他已与伏尔泰讨论过关于中央帝国的话题”。1761年杜尔哥被任命为利莫日总督。出发前,他写信给伏尔泰说:“自从我有幸收到您写给我的信,我自身就发生了变化……我被派往利莫日。我原本非常希望去格勒诺博尔,那个地方使我较容易到孔庙去朝拜几次,并能聆听大司铎的教诲。”法国的格勒诺博尔市距日内瓦只有区区百十公里的路程,而杜尔哥信中所说的“孔庙”实则就是“快乐庄”里的一处小礼拜堂,伏尔泰在那里面悬挂起了先师孔夫子的画像。至于“大司铎”,那自然就是伏尔泰本人。由此看来,在启蒙思想家心目中,伏公俨然就是儒学在法国的代表,一位可执掌“孔庙”的大主持。

33、 他的《布鲁图斯》(1730)取材于古罗马共和派与贵族派的斗争,宣扬为反对专制政体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

34、中国和法国,东西方的两个文明大国,在其400年的交流历史中,有过无数次的文明碰撞与交流,如何化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其相互不解,相互了解、相互对话,无疑是一条理性之路。

35、这期间他一度被宫廷任命为史官,并分别于174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46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隐居生活使得伏尔泰的才能得到发挥,他写下许多史诗、悲剧及历史、哲学著作。如哲学和科学著作《形而上学》、《牛顿哲学原理》,戏剧《凯撒之死》、《穆罕默德》、《放荡的儿子》、《海罗普》,哲理小说《查第格》等。这些作品的发表使得伏尔泰获得了巨大声誉。

36、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伏尔泰认为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法国应建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让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选举等自由。

37、他和孔子具有相似之处,对劳动人民抱着鄙视的态度,认为他们只能干粗活,不能思考,声称“当庶民都思考时,那一切都完了”。

38、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他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39、伏尔泰(法文:Voltaire,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

40、以视觉艺术追踪政治抽象概念的发展,探究中国悠久的正义传统

41、(1)他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来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他认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并且天下人都认为是公正的自然法律。

42、在伏尔泰眼中,中国多有值得赞美之处。中国历史“几乎没有丝毫的虚构和奇谈怪论,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历史从一开始起便写得合乎理性”。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是合乎理性和自然法则的。

43、据然否斋主人介绍,他回国后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份手稿收于《一个孤独散步者的梦》的附录之中,但同样未注明写作日期,这也许算是卢梭研究中的一桩小小悬案。

44、伏尔泰不想再锒铛入狱,遂选择逃离巴黎,在一位卓尔不群的女士那里觅到逋逃薮。她“高雅”,“有知识”,熟悉自然科学,名叫埃米莉·夏德莱。1734年至1749年,伏尔泰就住在这位女友位于洛特林边境的小城堡里,度过了十五个春秋。埃米莉引导他在严肃的科研大道上前行,主要研究牛顿的自然哲学,并本着启蒙精神写出第二部扛鼎之作:《牛顿学说的基本特征,普及本》,首版于阿姆斯特丹,时为1738年。

45、瑞士人民对我永不宽恕,因为他们对我做过的坏事。

46、伏尔泰主张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都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主张开明君主制,把英国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

47、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48、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

49、被释后他决意当宫廷诗人,贵族阶层对他有着巨大吸引力。那部俄狄浦斯悲剧业已竣稿,法国国家剧院也接受该剧上演,且演出成功,好评如潮。这位穷困潦倒的作家不仅获得摄政王的认可,还得了一笔定期的赞助费。没隔多久,《俄狄浦斯》1718年出版,作者——巴黎戏剧界一颗新星——署上一个新的名字。该剧不是阿鲁埃而是“伏尔泰先生”的悲剧。他在名字上搞了个文字游戏,取名伏尔泰,删除了父亲的痕迹。

50、阿格里巴,原型为古罗马军事统帅,海军战略家阿格里巴,完成时间和作者都不详,因其面部肌肉轮廓清晰且有强烈立体感,有着典型鲜明的人体头部比例和结构,绘画时易把握面部特征,现为素描绘画临摹、写生的基础石膏人物塑像。

51、石膏像卡拉卡拉,罗马皇帝,是塞普提米乌斯·赛维拉的大儿子,他杀了自己的弟弟,卡拉卡拉是一个军事上的独裁者,非常喜欢战争。

52、伏尔泰(1694一1778)与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这是人类思想史上两个如此响亮的名字。他们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但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53、拜占庭帝国这个说法的流行,孟德斯鸠出力甚多。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

54、他对达朗贝说:“我以孔子的名义拥抱您”;在给达米拉维尔的信中则写道:“以孔子的名义,我再次向您道别”。同样的致敬辞也出现在他寄给爱尔维修、穆勒东、格里姆的信件中……在伏尔泰眼中,这些人如同他自己一样,都是“孔门弟子”。

55、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则完全不同,书中介绍的物体运动,包括太阳、行星和彗星的宇宙结构,既是事实又可由数学确定。牛顿比笛卡儿高明!牛顿面对笛卡儿那童话般的结构提出一个空洞的空间概念,所有的物体在此空间遵循万有引力这一自然法则。“来到伦敦的这个法国人在哲学和其他科学中发现另外不同的情况,摈弃了那个充实的世界,现在承认它是空的。在巴黎,人们视世界为物质微粒回旋组成,伦敦人则不信。”伏尔泰喜欢英国的“虚”,因为它比法国的“实”能得到更好的科学论证。比之笛卡儿的臆测,他偏爱数学计算与经验的成功结合。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了实验哲学的“杰作”,而笛卡儿体系只是误入歧途的“尝试”罢了。

56、自1759年之后,孔子的名字也不断出现在伏尔泰的著作中。伏尔泰是如此热爱他,以至于他甚至看到孔子出现在他想象的天际旅行中,“审判所有的逝者”。在引自《哲学词典》的话中,孔子是被排列在“审判官”之首的,而这些审判官全都是“对人类有益之人”!

57、1726年,伏尔泰又遭贵族德·罗昂的污辱并遭诬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达一年。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

58、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列文森奖得主包华石,首部中文专著

59、  伏尔泰酒馆所在的老屋,实际上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达达主义元老的各国艺术家返乡之后,便在20世纪的多半剩余时光中处于空置状态,甚至差点儿被拆迁、变卖。不过,幸运的是,它总算被苏黎世本地艺术家的占领行动以及随后的议会辩论保留了下来——2002年2月2日,马克·迪沃率领十几个人闯了进去,所有人都穿上正装,在这座破败的“前卫的纪念碑”里举办了一场音乐会。2004年9月30日,借助于苏黎世市政府资金的补贴,伏尔泰酒馆重新开业。